<A12 会客厅

竹篾开“花” 创造千变万化的奇迹

华西都市报2023-08-14 02:46:06.0会客厅

赵思进与他的竹编作品。

赵思进竹编作品《鱼缸》。

赵思进竹编作品《天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在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竹子不仅能观,还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
  2014年,道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曾经走入千家万户的手工技艺,正式进入了保护名单。为了不让这项技艺被束之高阁,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给自己立下了目标:一直创新,让道明竹编千变万化。道明竹艺村的夏日风头正劲,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位于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内的赵思进竹编工作室。这位已经88岁高龄的手艺人说,只要是对竹编感兴趣的人来到这里,工作室大门都会向他们敞开。

慈竹白夹竹经纬交织 编成保存近百年的竹编作品

  以往的道明竹编,可以用来编织簸箕、提篮、包包、背篼等生活用品和农具。随着道明竹编的艺术化成分越来越高,花瓶、提篮、鱼缸、瓷胎竹编等形式也逐渐出现。用赵思进的话来说,就是“进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还要深入到建筑和装饰的领域中去”。
  赵思进介绍,用来制作农具和生活用品的竹编,都是使用慈竹制成。慈竹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也是崇州市的原产竹类,价格便宜,容易获得。而更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则是由慈竹和白夹竹同时作为原料进行制作。白夹竹纤维密度高,光洁度、韧性、硬性很好,因此用来当作纬线。经线则由慈竹制成。经纬交织,编织成细密的竹编作品。“全部用慈竹编的产品,能够保存30年左右。用白夹竹和慈竹混编的产品,能够保存80年到100年以上。”赵思进说。
  相比漆艺、蜀锦等其他耗时长、工艺极为繁琐的传统非遗技艺,道明竹编的制作过程相对轻简一些。
  制作竹编的第一步,就是把竹子劈成竹篾,准备好竹编产品的原材料。砍竹、刮青、晒黄、破竹、划丝、匀丝,细的竹篾宽度在0.5毫米左右,普通的竹篾宽度大约在1毫米。经过处理的竹篾根根强韧,适合用来制作竹编工艺品。而制作大型农具的竹篾则粗糙得多,不需要经过刮青、晒黄等工艺的处理。竹篾的粗细、软硬程度也需要根据所编器物的大小来决定。
  赵思进说,编一个东西,首先制作者的脑海里需要有成形的想法:要编成的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竹编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都是通过有样品、图样的竹编产品来创新。”赵思进说,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将设计落在图纸上。“底有多宽,颈有多长,口有多大,都需要一一落实到图纸上。”直到对设计图纸满意了,匠人才会开始动手。
  编织的第一步就是用准备好的竹篾架起经纬,起底,编出一个结实的底盘来。接着,以经纬交织法作为最基本的编织法,再通过扭、转等多种手法,将竹篾编出“花”来。最后一步就是收口,把每一根竹篾收口、锁口或者是上圈固定。一个竹编作品就诞生了。
  赵思进介绍,道明竹编主要采用的是经纬编织法,“是用经线和纬线‘绕圈圈’编出来的”。除此之外,道明竹编还有斜纹编织、平面编织等多种类型。多数的创新,都是在编织纹样上。不同的装饰纹样都是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变化,比如说编、按、扭、别、倒花等手法,通过在经纬上制造出规律或是不规律的空隙,编造出纹样来。

从“畅销”到“滞销” 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

  “我经历了道明竹编几十年的发展。其中有许多的变化,都是在我手里编出来的。”赵思进说。20世纪50年代,他创新的产品如菱格盘、船篮、小花提篮,在国外市场颇受欢迎。这其中,尤以小花提篮最抢手。赵思进回忆道,到了20世纪90年代左右,道明竹编的口碑和销量就开始下降。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制作市面上竹编产品的艺人缺乏责任心和底线。
  “本身手工做的东西一天只能编3个,但是为了赚钱,有些人非要编4个、5个。要么就是偷工减料,要么就是晚上赶夜工,花更多的时间。但很多人的选择却是偷工减料。”赵思进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前期,道明竹编的销量仍旧很好。但是在他1985年和1986年先后去哥伦比亚、牙买加两个国家传授竹编技艺,直到20世纪90年代再回到成都的时候,道明竹编的销量已经大不如前。“以前每天的货都能够卖光,但那个时候货都堆在仓库中卖不掉。‘全国畅销’变成了‘全国滞销’。”赵思进认为,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有人守不住技艺。
  赵思进再一次用创新,为道明竹编内销打开了新的市场。他设计了一款用来包装食品的包装盒,并且主动与绵阳市三台县的一家板鸭厂取得了联系,争取到了合作。这家工厂与赵思进达成了合作,与道明竹编签下了一年四万个包装盒的合约。头一年,道明竹编就有了几万元的创收。第二年,创收就上升到了二十多万元。到了1991年和1992年前后,基本能够达到八九十万元的创收。
  其间,包括赵思进创立的竹编厂在内,几家相对较大的厂家将当地的竹编逐渐规范化、工厂化地进行生产,在市场买卖中,保证道明竹编的质量。市场上偷工减料的竹编产品变少了,道明竹编的口碑又回来了。“我们的道明竹编已经不再是各家各户自由买卖的状态了,而是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生产。”赵思进说。
  “从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到2010年,我创新了大约八十多种产品,并且都投入了市场。”赵思进细数道。他坚持用创新来推进道明竹编的经营,应对市场的变化。2010年,赵思进年事已高,便将经营的任务转手给了他人。
  “归根结底,还是创新才有出路。我现在的工作室,也在坚持创新。”赵思进现在的工作室位于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内,面向大众开放,希望能够将“原汁原味”的道明竹编展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

愿意“倾囊相授” 文化传承比独家技术重要

  赵思进关于竹编的启蒙,来自他的表兄。刚开始学习竹编的时候,他跟着父亲学习划篾条,跟着表兄学习最粗糙的编法,把编织的竹筐拿到市场上去售卖。很快他就发现,其他人用白夹竹编织的竹筐,一个能够卖到五个普通竹筐的价钱。胆子大的他,决定自己去灌县(现都江堰市)购买白夹竹。
  但在购买原材料之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编出更加方正、漂亮的竹筐。赵思进回忆道,这种赚钱养家的技术,老师傅几乎不会外传给他人,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年纪小小的他东走一家、西去一家,最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如何编出更精致、耐用的竹筐。学会之后,赵思进又将这门技术教给了自己的竹编“启蒙”表兄,所以两人“互为老师”。“我觉得,产品和技术还是要靠自己琢磨才能做得好。”他说。
  赵思进介绍,目前道明竹编在传承上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在文化传承面前,“独家技术”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说,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他一定倾囊相授。“你越热心学习,我就越热心教你。竹编传承看的就是你是否喜欢竹编,是否愿意虚心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不便,市场不够大,一个生产队大约只有三四家人在编竹编。70年代后期以后,道明竹编赶上了外贸出口的机会,需求量大增。因为生产力不足,公司开始组织培训。仅仅两三年时间,赵思进就先后参与了十个培训班的教学工作。“这个时候的培训发展了许多人来做竹编,还带动了周边包括白头在内的许多乡镇,形成了竹编学习的高潮,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做竹编。”所以如今的道明竹艺村,只要是50岁以上的人,基本都会竹编。相比之下,会竹编的年轻人则显得少了些。这也是赵思进愿意“倾囊相授”的原因。
  前些年,赵思进通过录音口述的方式,参与整理了《道明竹编》的出版,记录这项技艺的工艺和历史。“我想着等我们走了之后,还能有文字资料留下来。”这是他参与这本书的初衷。从赵思进进入竹编行业开始,他就想着自己不仅是要学会竹编,还要“创造一种奇迹”。如今年岁已高的他,在采访中笑着说:“我就是一直想做点新鲜的东西,让我们的道明竹编千变万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语杨 实习生 雷喆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