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特别报道

漫步成都少城片区,感受城市生活气息

华西都市报2023-08-24 03:42:14.0特别报道

少城片区街道一隅。

邹莺

  当提及一座城市时,城市地标往往是首先被人们想起的。宽窄巷子、文殊坊、春熙路……这些地标是不少前来成都的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能让游客在短时间内了解城市的魅力。
  不过,绕过这些热门城市地标,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8月7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寻找“万象成都TOP10体验路线”暨“我是推荐官”大型策划活动,引起广泛热议。8月23日,中建西南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邹莺推荐了一条值得大家一游的City Walk(城市漫步)路线:成都少城片区。
  记者了解到,少城片区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曾是古蜀国都城的核心区域。在许多朝代,“少城”是成都这座古城的专有名词。
  邹莺说,抛开知名度最高的宽窄巷子,少城片区的其他街道也很值得一去。“这里最具特色的是鱼骨状的街道格局。东接东城根街,西接同仁路,北至西大街,南至金河路,中间的长顺街像一根大的‘骨刺’,将每条街道串联起来。这里处处充满生活气息与城市活力,适宜步行或骑自行车游览。少城片区共有30余条街巷,若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从北到南细细游览。”
  据悉,少城片区鱼骨状的街道于清朝时期修建,用于清兵驻扎、练兵、家属居住等。更早的时候,这里被称为“胡同”,后来才被命名为“街巷”。
  邹莺也向市民游客推荐了重点游览线路:“大家可以先从吉祥街开始,向南游览,依次是奎星楼街、小通巷、实业街、泡桐树街、支矶石街。”
  2012年开始,少城片区便开始了多轮城市有机更新。邹莺说:“第一轮工作,我们通过研究,强调保留、保护鱼骨状的街区格局,同时鼓励商家进行外摆,底层的商铺也可以进行自发式的更新。第二轮工作是在2018年,我们确定了需要保护的城市文脉遗址、历史景观等,包括槐树街等有特殊树种的街道,我们也纳入了保护名单。第三轮工作是在2019年,我们从社区营造的角度,从设备实施、活动服务等角度,增加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的配套,激发社区自身的活力。在整个有机更新过程中,中建西南院始终扮演着‘伴随者’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街巷十分利于商铺的发展,这是鼓励底商进行自发式更新的重要原因。“每条街道400米左右的长度很适合人们步行,既不会感到单一,也不至于疲惫。街道纵深约在50米,是人们交流、购物能感到舒适的距离。同时,街道中间有贯通小巷,也许偶然的一个转身,就能看见不一样的成都风貌。”
  在超过10年的有机更新后,少城片区有了缓慢而细微的改变,这正是邹莺和团队乐意看见的。“在几百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少城片区已经有十几条街道消失了。因此,我们希望的这个片区的有机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除了基础设施的提升外,底层商业店铺的自发性增长,如书店、音乐酒吧、网红餐厅、咖啡店、私房菜等店铺的聚集,也给少城片区带来了活力。”
  邹莺说,少城片区未来还会持续更新,过一段时间再去看看,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