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朝天段辅道道路崎岖。
蜀道文化研究专家任国富讲解大朝驿。
采访团行走在金牛道朝天段辅道的碥道上。
采访团体验剑门关景区的鸟道。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虽然据专家考证,李白并无涉足蜀道的经历,只是以此诗劝谏,但诗人以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想象,书写了蜀道的峥嵘、突兀、强悍、崎岖。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时光步入21世纪,这条中国历史上最难走的道,这条深入四川血脉的路,在岁月的历练下,已成为历史文化传承的活化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窗、西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干线,是古代四川与中原交流、贸易的最主要通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首站,便开启对金牛道的寻访,采访团一行相继前往翠云廊、昭化、剑门关、朝天关……拨开郁郁葱葱,走进千年蜀道,聆听古今传奇与智能时代的绵延和赓续。
暂不论从成都到广元,仅从广元车站到大朝驿,原本古人步行需一天的路程,现在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
大朝驿位于广元市昭化区云台山下的白卫岭。“大朝驿又称大木树,其实它本名达摩戍,三国时期就已是入川必经之地,西通蜀省北达帝都。”蜀道文化研究专家任国富说。
任国富介绍,在清代,大木树驿站处在从陕西到成都的大道上,各式人马过往频繁,中转紧急。“高峰时期,大木树驿站的驿马有十八匹,马夫九人,加上塘兵、掮夫、后勤人员应在二十人左右。”在任国富的描述中,这个古蜀道驿站的昔日繁忙景象浮现眼前。据考证,清代诗人张问陶、李调元等曾留宿大朝驿并赋吟诗篇。
如今的大朝驿,原址已不复存在,在原址附近修复的大朝驿是一家客栈,依然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只是鲜有马蹄声。
沿途,千年古柏遮天蔽日,石板路青苔深浅不一,这条古人入川的必经之道早已告别了昔日喧闹,在宁静中守护着一段段过往。午后,阳光透过罅隙,折射在古蜀道上,那依稀可辨的挡马石、马蹄印,还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描摹着古人肩扛手提,蜿蜒逶迤,踯躅前行的画面。
竹垭铺又名竹垭子,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大朝驿村,古时也为一驿站,因竹林繁茂而得名。深秋的竹垭铺古蜀道,仿佛一处秘境所在,深绿、浅绿、墨绿……浓得化不开的秋意,保存完好的石板路,与斑驳的岩石浑然天成,盘成岁月的包浆。
沿竹垭铺步行数百米,有两处摩崖石刻,若不是任国富指点,很难认出上面刻着“砥矢周行”和“化险为夷”的字样。这源自《诗经》中的“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也是古人对蜀道的期许。
古蜀道作为北连关中平原、西达蜀地成都的主要官道,粮草、盐铁、税赋、蜀锦、茶叶等商贸物资的大通道,官道、行道树得到严格保护和修缮。
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道路两旁全是高大挺拔的古柏,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据了解,这里树龄最高的已达到2300年。
翠云廊被誉为蜀道奇观,得益于人们对古柏的呵护。
从明代开始,就颁布实行了“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剑阁县沿袭古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古蜀道和古树的文件和制度。党的十八大以后,每任县长离任时都要对古柏进行清点、移交。老百姓以护路爱树为己任,修桥补路、栽桑植柏被视为一种美德。
剑阁县剑门关镇天桥村一组的王世银从小就和这片古柏生活在一起,在祖辈们的口耳相传中,对古柏的守护已深入他的血脉。为实现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剑阁县创新古树保护责任制工作体系,设置了“树长制”,王世银就是其中一位。每天早上,他都会骑上摩托车,巡护一遍自己的“邻居”。蜀道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在389株古柏的身份二维码上,都有王世银的名字。
与王世银一样,一起默默维护蜀道绿意的人还有很多。
昭化镇大朝驿村的王建元和邓友刚是“蜀道社长”,负责辖区里皇柏古道的维护。70岁的王建元每天都要在管辖的3000多米蜀道上走好几个来回。2019年8月的一个雨天,在维护蜀道的路上,因为路面湿滑,50多岁的邓友刚滑了一跤,摔伤了左手手肘。“从前年开始,走蜀道的人多了,主要是环境好了。”看到南来北往的游客从自己维护的蜀道上走过,谈及内心的感受,淳朴的邓友刚笑着说:“我心头肯定是踏实的,满意的!”
如今,蜀道游全面发力。
白天的剑门关,雄、险、奇,仅默默矗立,便有着“天下雄关”当仁不让的气势。
入夜的剑门关,又呈现出另一种姿态,山为屏,关为幕,高科技与古遗址的融合打开文旅产业新思路。
灯光秀《剑门长歌》以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完美契合蜀道千古风流,让游客们穿越古今,开启一场全新可视、可听、可互动等多重感官体验的盛宴。演出中,大型崖壁、关楼建筑Mapping投影秀,灯光表演、声效互动等科技手段相互联动演绎,令观者惊叹。
在昭化古城,有一个人也在日复一日地讲述着蜀道的传奇,讲述着三国的滚滚烟尘。
昭化古镇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这里有保留古建筑原貌的四街五巷,有考棚、县衙、费祎墓、汉城博物馆等文物资源,有明清时期的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昭化三国评书艺人,同时也是川北雷棚评书的第四代传承人,苟银春对家乡昭化深沉的爱全部寄托在评书中,他的讲述绘声绘色,加上声台形表,葭萌关、阆中、明月峡、剑门关……蜀道遗迹跃然眼前,蜀汉兴亡娓娓道来。20元,一杯清茶,一段评书,成为昭化古城游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也成为传播蜀道文化的重要阵地。
历史、文化、古迹、美食、交通,无不赋予蜀道新的内涵。蜀道难已不是唯一标签,蜀道易、蜀道美,蜀道香,蜀道绿……一条大蜀道铺就的锦绣之路正在与世界对话。
剑门关景区的鸟道和猿猱(náo)道均取自李白的《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猿猱欲度愁攀援”。其中,人工凿取的观光道鸟道是勇气的试金石,道路最窄处仅能一人通行,右侧的铁索下是万丈深渊。
朝天关作为进出川的北大门,被海内外誉为“出蜀第一扼塞”“嘉陵山水之最”,是川北重要军事关隘。自唐宋以来,一直在蜀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代名将曹友闻、张献忠部将刘进忠等驻守朝天关,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
朝天岭的现有资源也将进行打造提升,修缮古驿道,复建朝天关,再现“北门天街”景象,并将朝天关与朝天峡(即明月峡)连为一体,以古道复兴铺陈朝天全域旅游新篇章。
9月,广元已推出“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分别以昭化古城、剑阁汉阳镇、普安镇为起点,推出了3条徒步游线路,沿途将特色美食、历史典故、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使古蜀道徒步游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倍增。
国务院近日印发通知,决定于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此前在广元召开的蜀道保护利用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指出,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川陕甘渝要率先实施蜀道专项调查,尽快摸清文物家底,涵盖更多要素,遵循应保尽保,拓展保护范畴。4省市要加强合作,主动作为,共同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
蜀道,未来可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刘彦谷刘彦君 陈远扬 摄影 纪陈杰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发生在战国中期的“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传说而得名,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陕西汉中向西,经勉县、宁强县,入四川广元境,南过嘉陵江至昭化,经葭萌关、剑门关,过武连,入梓潼,出绵阳直达成都。全程约600公里,分为北段和南段两部分。从汉中至广元为北段,从广元至成都为南段。
封面新闻寻路系列,充满未知,也充满诗意:寻路东坡,寻访到北宋年间的明月清风与东坡故事,还原苏东坡真实、丰满的一生;寻路运河,跨越中国27座城市,一段段关于勇气的故事,顺流而出;寻路盐源,在泸沽湖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中,见证诗词与音乐交融,文学与艺术碰撞;寻路蜀道,脑中始终萦绕着李白的千古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出发之前的个中感悟,有三分豪情,两分洒脱,一丝不羁,绝无丝毫怯懦。
毫无防备,和“野生蜀道”撞了个满怀,顿时甘拜下风。
在“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启动后,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在3位专家的带领下,走进广元金牛道朝天段辅道,探寻龙门洞的上洞和中洞,真真切切感受到野生蜀道的生猛。
专家们请来3位当地村民带着镰刀开路,我们还满带笑意,以为与大朝驿、翠云廊等蜀道官道相比,野生蜀道无非就是野草杂生、植被密布。所到之处,还被野果野花吸引,偶尔“拈花惹草”。
随着逐渐深入,青草芬芳变成了野生花椒的刺鼻气味,荆棘之路上也出现了青石板,筑巢燕的粪便洒落小径,潜溪河的水流声一路伴随。
沿着碥路前行,路逐渐陡峭。所谓“碥路”,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其野生可见一斑。突然峰回路转,曾掩映在远处草丛中的峡谷,毫无防备地扑面而来,高耸入云,西晋文学家张载《剑阁铭》中的“壁立千仞”大抵如此。“蜀道,我们来了!”大家振奋不已,路愈发崎岖,也不觉得艰险,偶尔你拉我拽互相帮助,一路前行。
当我们踏上狭窄的古栈道,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来了。
栈道最多两米宽,左侧是潮湿的崖壁,右侧是万丈深渊,还要不时猫腰前行,以免与头顶嶙峋的岩石撞个正着。颇具特色的龙骨石岩壁上面,凸起的小尖锥也需要十分提防。
岩洞内不过500米的距离,至少有三处险境让人望而却步。不仅仅是右边的深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空洞,可以瞬间将脚下打滑者吞噬。加之前方幽暗,打灯之际,又担心仅靠一只手扶壁重心不稳。有人干脆缴械,将手机揣进包里,双手扶壁,脚底紧紧扒着地面,如螃蟹般踯躅前行,甚至可以用“梭”来形容。之前的笑意全无,耳边回荡的全是“小心”“注意安全”“这有点滑”。
复行一段路,终于来到洞口,头顶前方传来成绵广高速路上的汽车声,险峻的野生蜀道和现代化坦途,仅数百米距离,时空在这里交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王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