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特别报道

蜀道作为文化凝结体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华西都市报2023-11-14 02:29:37.0特别报道

“寻路蜀道”采访团成员行走于荔枝道上。张杰摄

  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个庞大的交通体系,古蜀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它作为沟通关中与巴蜀的通道,使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得以交汇。
  随着时移世易,如今古蜀道主要作为一笔横卧在大地上的巨型文化遗产存在。在对蜀道的已有认知中,有哪些信息需要进一步捋顺、澄清、明确?当下又该持着怎样的科学理念,去保护、发挥它的现有价值?
  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在近一个小时的专访里,他分享了对古蜀道的深刻认知和思考。

为何有的古蜀道
不再发挥交通功能?

  谈到蜀道,葛剑雄首先提到,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中,作为沟通中原与巴蜀的通道,蜀道在不同时间阶段,发挥的具体作用有所区别。
  “在巴蜀还没有和中原统一前,蜀道的主要作用是民间层面的物资、人员来往。到巴蜀和中原统一后,蜀道就成为政治中心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之间信息、物资、人员等多个领域上通下达的官方道路。如果发生战争,蜀道又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交通线。”他说。
  在古代技术条件有限的状况下,蜀道能在漫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主要是线路选择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充满智慧。葛剑雄说,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蜀道作为官道,修的质量、标准都比较高,线路选择也比较合理。“现代人看一些古道,会赞叹这些古道路线选得很好。其实这都是古人经过无数次试错,实践验证出来的优化路线。虽然有些路线可能会被自然灾害破坏,但基本也会很快得到维修。如果实在难以恢复,则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来代替。因为在一个幅员辽阔、大一统的国家,官道是不能中断的。”他说。
  不过,蜀道作为历史产物,随着社会发展,也有它适应或者不适应的命运轨迹。道路的基本功能是供人、马匹行走和车辆等交通工具行驶。随着交通工具技术革新,蜀道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机械交通工具出现早期,修筑公路时,还能利用此前已开通、使用的官道。因为当时已有的官道的宽度、弯曲度和坡度,对公路也是适用的。所以,我国最早修建的公路,基本都利用了原来的官道,修得也比较快。”葛剑雄说,但到了高速公路时代,以及需要修铁路,原有的官道就有很多不适用了,需要重新选路线。“比如当时修宝成铁路时,原来古道的弯度、半径等就都不适合了,需要把线路拉直,所以铁路线要一次次跨过嘉陵江。有些地方,原本是需要爬坡的,可能需要打成隧道。有的地方原来是往山下绕过的,那么现在就可能需要修座桥。”他说。
  在乡道、县道、村村通公路建设方面,有些还可以利用原来的古道。但即使是修乡道、县道,一些古道路段也极有可能被废弃,“因为技术条件限制,古人修路一般不修隧道。像在修建蜀道这样的古代官道时,如果遇到山坡太陡,古人会选用修栈道的方式,在悬崖上打几个洞,插上木头,上面铺上木板。这个相对比较容易,维修也比较简单,并且使用的木板能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在前工业时代,这种栈道尚能发挥作用,但肯定无法适应现代交通工具。此外,一些古桥梁因承重不够,也无法让汽车通过。而因为经济格局、人口分布变动,也会导致部分道路失去原来的交通实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道路的使用价值减小了,维修动力也小了,不少路线被废弃是不可避免的。”葛剑雄说。
  由于交通工具的更迭,交通路线的优化,古蜀道如今已不再被当成主要交通路线。从物质角度来说,不再承担交通功能的古蜀道,失去了在交通方面的实用价值。葛剑雄说:“但从抽象的精神角度来说,蜀道作为一种文化凝结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在审美、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生态文旅等多方面发挥价值。比如,这条古道上曾发生过什么著名事件,有一些历史名人走过,写过相关诗文作品,或者古道沿线的建筑、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就算没有太高的文物价值,也能将它作为当地的古迹,充分保护起来。”
  葛剑雄说:“对于遗址,其实好好保护起来让它不再受到损坏,就已经足够了。有人跟我说,建议恢复古蜀道。我问他,首先你要想想,恢复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文物保护,或者为了开发一段徒步、探险的旅行体验路线,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这些,当一些道路本体已经不再使用,修复它的意义就不大了。并且,做不必要的修复,其实反而会破坏古迹的原貌。”

拥有长江水路
为何还要修建蜀道?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蜀道在巴蜀与关中地区的来往沟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有人曾提出一个疑问:在有长江水路的情况下,为何要费尽周折开通陆地上的蜀道?对于这个问题,葛剑雄说,看待历史问题要有历史眼光,“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关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天府之国有余粮,当然需要运送到关中地区。运送到关中地区,首选肯定走陆地蜀道。因为当时长江下游地区不缺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关中地区更需要蜀道。蜀道交通网中的栈道是秦国时期开始修的。秦国为什么修蜀道?是因为当时蜀地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出于治理需要,秦国肯定会派军队、人员,运送重要物资前往,因此需要这条道路。又比如诸葛亮北伐,也需要蜀道。为什么要在深山、悬崖峭壁花那么大的精力修这条路?就是因为有现实需要。”
  葛剑雄提醒,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上的事物或者事件,“古人走水路从长江上游到下游,要经过三峡,比现在困难、危险得多。当时水里有很多礁石,船碰到礁石很容易翻。你不要只看古诗里写的过三峡是那么浪漫,比如‘轻舟已过万重山’。实际上,轻舟过三峡是很难的。在水路比较危险的情况下,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政治中心地区的关中,要实现对巴蜀地区的有效管理,要充分利用四川盆地的物质资源优势,肯定就离不开蜀道,所以才会不惜代价开通、维护蜀道。”
  葛剑雄提到一个案例:由于蜀道运输成本太高,所以一般情况下,关中地区需要的粮食是从关东地区运来。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蜀道就要发挥为关中地区运送粮食的作用。比如楚汉之争时,刘邦只占领了关中,还没有占领关东,所以当关中受灾后,刘邦就不惜代价要通过蜀道从巴蜀运粮食。但考虑到运粮成本太高,刘邦干脆就叫关中灾民直接走蜀道前往巴蜀,给他们就地供应粮食。”
  蜀道的存在,不光为四川盆地向关中地区输送给养,四川盆地在物资、人员的来往中也受到益处。葛剑雄说,等关中与巴蜀融合的时间够长、状况稳定后,朝廷还会把北方、中原一些人安排到巴蜀来,从事边地开发,或者将一些潜在的敌对势力、监控对象安置在相对封闭的巴蜀。其中包括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卓王孙原本是赵国人,赵国被灭之后,他被强制迁往巴蜀。当时其他被迁往巴蜀的人,都会贿赂官员,希望自己能被安置在沿交通路线、出入比较方便的地方。但卓王孙却与众不同,他注意到临邛(今成都邛崃)有矿,便主动要求前往临邛定居,并利用选矿眼光和冶铁技术,成为当时的巨富。此外还有很有名的知识分子,比如很有名的扬雄,其祖上也是从长江中下游来到巴蜀。他们前往巴蜀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另一条是陆路,也就是蜀道。”

广义中的蜀道
还包括哪些道路?

  通常情况下提到的“蜀道”,一般是指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关中与陕西汉中之间的道路,包括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前往巴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
  葛剑雄说,古代,四川的对外通道并不只是通过狭义的蜀道。“如果从广义上来讲,蜀道还应该包括从蜀地通往更多地方的道路。比如五尺道,是秦朝时连接云贵与蜀的重要商道;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如今的阿富汗、伊朗。张骞在那里看到,有人在卖蜀地的土特产邛竹杖和蜀布。当地人告诉张骞,这些商品是从蜀地先运到印度,然后从印度中转再运过去的。从广义上讲,这也是蜀道系统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葛剑雄说。
  “此外,从四川到贵州利用南北盘江水系,进入珠江水系到广东地区,也算是古蜀道体系的一部分。”葛剑雄说,汉武帝时期,唐蒙出使南越国(今广东一带)。在番禺(今广州),南越国国王招待他吃了一种果酱。当地人告诉唐蒙,这种果酱是从蜀地运到贵州一带,然后通过牂柯江进入珠江,再运到广州。一般情况下,果酱对保鲜的要求很高,能快速及时运过去,证明当时已有充分成熟的交通经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