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孙正好摄
位于陕西汉中勉县的武侯墓。孙正好摄
武侯墓旁的千年古柏。 张海摄
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最南端是观江楼,原址是汉江古渡口,登临可观汉江东去,望定军遥立。但见烟色苍茫之中,远方山色如黛,近处碧波似锦,沿岸诸葛古镇桥秀水清,榆柳成荫,楼阁林立如青峦叠嶂,游人徜徉自成画中风景,此处定期上演的民俗表演《出师表》,通过高科技光影技术,令观者驰骋于“天阴月黑闻战鼓,甲兵百万烟云中”的三国岁月。
因修建年代最早且是刘禅下诏修建的官祠,勉县武侯祠又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墨迹颇多,现存楹联20余副,匾额30方,以嘉庆年间皇帝御书的“忠贯云霄”金匾最为珍贵;楹联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于右任所书“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高”及冯玉祥所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於遗迹万股清高”。
“羽扇纶巾天下士,文经武纬后人师”“沔土一抔存帝业,汉江千里照臣心”……在武侯祠与武侯墓中,颇具特色、内涵深远的楹联及匾额题字灿若繁星,蔚为大观,令游人在古色古香的笔墨丹青中共瞻“一片丹心扶汉业,名垂后世万年秋”的诸葛遗风,顿生肃然起敬之感。
魏晋以降,以诸葛亮、刘备、关羽、赵云为代表的蜀汉英雄人物,作为“忠、义、仁、孝”的化身,逐步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位于勉县的武侯墓、武侯祠也成为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起源地和承载地,承担起“崇德报功”、伦理教化等重要宣教功用,1700多年来受到历代官方的修缮、保护。2007年,勉县诸葛武侯清明祭祀大典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勉县武侯祠中的90余通碑刻,记录了千百年来的修葺之事,其中唐贞元十一年(795年)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一碑,是目前全国各地武侯祠中最早的一通庙碑,记录了当时“众工群至、增以俊宇……翼翼新庙,日至而毕”的修缮过程;此外,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允礼奉命入蜀过沔时重修武侯祠和嘉庆七年(1802年) 拨款维修的规模最大。
“果亲王以朱熹《紫阳纲目》中‘儒中之醇儒’一语赞扬诸葛亮,为武侯祠题写了‘醇儒气象’匾额。”张家笑说,在主持修缮工作时,果亲王还题诗一首:遭逢鱼水自南阳,将相才兼管乐长。羽扇风流看节制,草庐云卧裕筹量。丹心一片安炎鼎,浩气千秋壮蜀疆。庙貌嵯峨沔水侧,入门瞻拜肃冠裳。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联大内迁汉中。联大师生们对汉中经济水利、方志民俗、历史文物等开展田野调查,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意在激发同胞爱国热情和共御外敌之誓死决心。在勉县,师生们对三国遗迹进行了考察、清理、保护。
1938年起,联大历史学会师生从定军山下武侯墓、阳平关一路行至沔县故城、马超祠墓等。陆懋德教授在实地考察后写就了《谒定军山武侯祠墓记》《沔县探访记》等著作,他还辨章源流,详细考稽,撰成《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一书,并写下“日月高悬出师表,风云犹护定军山。迄今故老留遗爱,丞相祠堂万古传”等多首诗篇。
公元263年秋,曹魏以举国之兵攻伐蜀汉,其中钟会作为主帅,统兵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这一禁令随后被世代传承,定军山也得以草木繁盛,形成了“森森翠柏围封庙,凛凛忠魂照古碑”之景。嘉庆年间汉中知府赵洵有感于此,写下了“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採,十里定军草木香”的怀古之语。
“于钟会而言,诸葛亮乃是疆场之敌。从敌方大将钟会的祭拜行为上,就能窥见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死后声名。”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郭曼曼说,作为忠臣良吏的代表,诸葛亮修身齐家,一生高风亮节,以文治武功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理想的化身,也是士大夫精神的典范,因此被后世推崇备至,尤其受到很多读书人的礼遇和敬重。
写下“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北宋大儒张载,15岁时曾到访勉县武侯祠。彼时,因为父亲病故,张载与家人在护柩回籍途中拜谒了诸葛亮,并于武侯遗风中参悟修身之道,写下了著名的“六有”,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武侯驻兵处,乃有读书台。遗址几千载,后人时一来。”武侯读书台是古沔阳十景之一,遗迹分布于勉县城外卧龙岗,“台高6米,周约30米”,后代文人多登临此地,作诗咏怀,瞻仰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度,高山流水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曾在汉中实现从戎之志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在饱受边患的南宋时期,陆游一生“心在天山”,志在“铁马秋风”。公元1175年,年近五旬的陆游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干办公事,得以到汉中南郑前线军营工作。深怀报国理想的他在诸葛读书台前追寻“隆中鱼水三分业,江山风云八阵腾”的卧龙遗风。在《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诗中,他以“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之句称赞诸葛亮。
“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在后来写就的《剑南诗稿》中,陆游多次遥忆定军山,抒发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时,陆游笔下“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也是千载以来民间祭祀诸葛亮香火不断的见证。
被后人称赞“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的诸葛亮虽位极人臣,但廉洁自律,淡泊明志,死后“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近乎裸葬,这为他赢得了百姓爱戴。在勉县,每年清明节和武侯忌日,周边百姓都会到武侯祠墓焚香化裱、磕头作揖。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有民众“各以愿憬,至庙祭祀”,民间甚至“饮食必祭,水旱灾疫必祷”。
“军山突兀接云烟,景仰遗踪展拜虔。”旧时来武侯墓拜谒者,除了携带香蜡、纸裱、贡品等,常常还会拎清油二斤,墓方收下集中归放,用于定期灌溉园中的柏树,使其遭久旱而不枯。此外,为纪念诸葛亮,民众多在武侯祠墓中选植桂花、紫薇、凌霄、白果树等良木,其中勉县武侯祠中一株400多岁的古旱莲,至今仍如期开花,长盛不衰,在全国亦是罕见。
“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在中国戏曲中,三国戏广为流传。在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中,至今均存有重修于清代年间、用以戏班演出的乐楼。百余年来,每逢祭祀和举办庙会之际,自刘备、诸葛亮到五虎上将,魏蜀吴各路英豪便在此“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众以“唱大戏”的方式知兴衰成败,叹三国群英。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在唱不完的三国戏中,尤以京剧《定军山》最具代表性,最早由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而成名,讲述了在诸葛亮智激之下,黄忠斩杀夏侯渊,最终成功夺取定军山的故事。1905年,60岁的谭鑫培在电影摄影机面前表演了该剧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段,《定军山》由此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影。
至今,京剧《定军山》已被秦腔、川剧、粤剧、同州梆子等地方戏广为移植,久演不衰,与《失街亭》《空城计》《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等大批三国剧目一同,成为百姓缅怀英雄的主要载体。鉴于勉县与电影《定军山》之间的深厚渊源,2015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基金会授予勉县“中国电影之乡”称号,并在定军山刻碑以作纪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以定军山之战和诸葛亮屯兵北伐大本营为核心景观,当地正建设全国知名的诸葛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国军事文化体验地。未来,游客通过数字博物馆等创新方式,就可沉浸式遇见三国群英,于新技术的交相辉映中看见“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感受“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