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高峰,公认文章写得最好的有八个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便是“韩柳王曾欧三苏”。其中,“三苏”父子占了三个席位。
今天,是苏东坡987岁的“生日”。此次过寿,眉山三苏祠为东坡先生准备了“唐宋八大家”的千年之约,让八座巅峰、八种智慧齐聚眉山。不仅如此,“唐宋八大家”相关的纪念地、纪念馆还将结盟,共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乍听“唐宋八大家”,不太了解的人会以为李白、杜甫等诗人必上榜。但事实上,“唐宋八大家”是对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八人都是当时文坛领军人物,先后推动了古文革新浪潮,在散文方面也都有着卓越成就。韩愈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作为欧阳修的门生,曾巩是老师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王安石这位著名的改革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散文如其为人,崎岖挺拔,刚劲有力。
苏轼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辙的散文表现出迁洋泊的风格和秀杰深醇之气,他在古文写作上有自己的主张。其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气”说,所谓“文者,气之所形”,并论及“养气”之法。
最早将八人的文章合于一集的,是明初朱右。朱右选韩、柳等人文章为《六先生文集》,因为他把三苏并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之后明末茅坤所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正式提出“唐宋八大家”名称,“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作为北宋文坛“顶流”,苏东坡与众多文人名家结识,“唐宋八大家”的其余七位与苏轼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苏轼与苏洵、苏辙的关系自不必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列,一举占据三席。而“三苏”父子都与欧阳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欧阳修正是“三苏”父子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苏洵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和赏识,而苏轼、苏辙更是拜入欧阳修的门下,欧阳修与苏轼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与曾巩是同门师兄弟,同时,两人在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中同榜登科,二人互相赏识,后也多有书信交往。
苏轼与王安石则是“相爱相杀”,在朝堂上,两人政见不合针锋相对,但在文学创作上,两人又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那么,韩愈、柳宗元皆为唐代大家,隔着一个朝代,苏轼与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苏轼一般不赞人,韩愈就是其中之一。他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意思是韩愈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这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了,而韩愈也当之无愧。不仅如此,苏轼后来一再贬谪,和韩愈境遇颇为相似。
而说到苏轼之于柳宗元,很多学者认为苏轼是柳宗元诗的“第一读者”。苏轼曾多次评价赞赏柳宗元的诗歌,在诗歌史上为柳宗元确定了地位。此外,苏轼也是柳宗元的知音。苏轼贬谪海南后,身边没有什么朋友和书籍相伴,只有陶渊明、柳宗元的书籍放在身边,苏轼表示,这两位就是他的朋友。
由此可见,八大家在千年前就跨过了时间而紧密相连,几百年后,八人又因“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而连在一起。
如今,这样的联系还在继续。1月29日是苏东坡诞辰987周年,他的老家眉山三苏祠将再次为他举行“寿苏会”,除了开展常规纪念活动,眉山还为东坡先生准备了一份特别大礼,那便是“唐宋八大家”相聚三苏祠。
为了准备好这份礼物,眉山三苏祠于2023年10月开启了“唐宋八大家”探访之旅,历时两个月走访了“唐宋八大家”其他五大家相关纪念地(馆)。在今年的寿苏会上,眉山三苏祠将联合潮州韩文公祠、柳州柳侯祠、永州柳宗元纪念馆、滁州欧阳修纪念馆、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南丰曾巩纪念馆成立“唐宋八大家纪念地(馆)联盟”,希望通过这种穿越历史的“见面”,连接与先贤们的精神通路,共同探索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建立这个联盟,就是为了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挖掘八位文化大家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旨归,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表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越欣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