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 宽窄巷

“我言秋日胜春朝”

华西都市报2024-09-25 02:36:16.0宽窄巷

《鹊华秋色图》(局部)元赵孟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据正观新闻

  

□楼船夜雨


  人间最美是清秋。说起秋天,我们总会联想到飘香的丹桂、渐红的枫叶、泛黄的银杏,以及稻麦成熟、瓜瓞绵绵的丰收场景。那么,古人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古诗词中的秋天又有什么意境呢?

思念盈怀的秋:“峨眉山月半轮秋”


  秋天,植物凋零,秋风萧瑟,这样的场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之情。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描述过这种秋天的思绪。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他在游历峨眉山时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时,年轻的李白胸怀大志,正准备出夔门东游襄汉(今湖北)、金陵(今江苏南京)等地。他还未出川,对故乡人和物的思念之情却已涌上心头。他一边留恋着家乡的山水,一边憧憬着路上的无限风光,借峨眉山月抒发着离别怀人的情绪。
  这首诗虽然名为“歌”,其实是一首绝句。诗中没有雕缋满眼的辞藻,只有浅显的语言,将秋月、山景、江水如山水画卷般缓缓展开,意境优美,自然天成。
  至于李白思念的“君”是谁,如今已无法知晓——或许是约好一起出行的友人,或许是家乡的亲人,抑或未得见面的朋友,甚至可能就是伴随李白的峨眉山秋月。
  善于用秋天景物表达深厚思念情感的还有晚唐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年时即才气过人。他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后因陷入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一生不得志,只做过秘书省校书郎一类小官,后来大部分时间辗转于各地藩镇幕府中做幕僚,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很不得意。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滞留巴蜀。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他独坐窗前,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写下《夜雨寄北》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寄给朋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前两句,李商隐用涨满池塘的秋水借喻充溢在胸的思念之情和孤寂,后两句想象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当时的孤寂。整首诗借用秋雨把作者的情感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中通篇未写“想念”一词,却把归家后和妻子(或朋友)共剪西窗烛的深情写得极富感染力。
  这首诗李商隐一反爱用典的风格,语言朴实无华,看不出修饰痕迹,成为书写思念情绪的著名诗篇,令人百读不厌。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作为政治家和戍边重臣,他也有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一面。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在西北主持防御西夏的边务,其间写下了抒发羁旅乡愁的词《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的上阕用多彩的笔触绘出苍凉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情感细腻。下阕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绪,缠绵悱恻。
  在这首词里,范仲淹变成了一个多情男儿,完全不像正在戍边的将领和政治家。“碧云天,黄叶地”也成为描写秋景抒发情感的名句。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碧云天”还被中国台湾作家琼瑶用作她写的一部小说的书名。

愁绪萦绕的秋:“无边落木萧萧下”


  秋天落叶飘零,候鸟南飞,这样的情景还容易让人产生悲秋的情绪。若处在动荡年代,家国危亡,山河破碎,更会加重这种悲伤的氛围。
  悲秋鼻祖宋玉在《楚辞·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在宋玉之后,古代文人多悲秋之作。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登高》更是悲秋的巅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快四年了,但割据势力仍在相互争夺地盘。杜甫离开住了数年的成都草堂,买舟顺江南下,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待了三个年头。
  在夔州的三年,杜甫生活依然困苦,且衰弱多病。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眺,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命运多舛、身世飘零的感慨,于是在诗中把自己旅居夔州期间思故国、念骨肉、怀旧交、谋衣食的种种艰难愁苦,一齐倾泻出来。整首诗抑扬顿挫,沉郁悲凉,被誉为“七律之冠”。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真旷代作也”。
  同样在秋天因家国情怀而悲秋的,还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开始“议和”,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达成和议。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出兵攻打南宋,随后岳飞挥师北伐。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颍昌(今河南许昌一带)大败金军。在此关键时刻,南宋王朝却以“金字牌急递”的方式给岳飞下令,要岳飞“措置班师”。接到这道指令后,岳飞肝胆欲裂,顿足捶胸。
  这一时期的岳飞内心极其苦闷,在一个秋夜,他夜不成寐,写下《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首词一反岳飞慷慨激昂的词风,全词没有泓峥萧瑟的词句,只有低徊轻吟,曲折婉转。上阕描写秋天景物,以秋天蟋蟀的哀鸣起首,衬托出岳飞心中的悲愤和沉重,在情景描写中表达他日夜牵挂着国家兴衰大事。而下阕则写出了他孤独寂寞以及心事无法向人诉说的苦闷。
  《全宋词》共收录岳飞三首词,其中最著名的是《满江红》。《小重山》虽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却通过对秋天的细腻描写,婉转表达出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旷达闲适的秋:“轻寒正是可人天”


  观察世间万物,每个人都有不同角度,若是悲观地看待四季,即使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也可能会产生春华易逝的担忧。而在乐观者眼中,秋天这个成熟的季节,何尝不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对于凄风扑面的秋天,唐代中晚期诗人、被喻为“诗豪”的刘禹锡就有乐观态度,他在《秋词·其一》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刘禹锡眼中,秋天是充满希望与期待的,没有过去诗人所写的肃杀气息,他认为秋天比风和日丽的春天还要惬意。当他看到晴空中的白鹤冲上云霄时,不禁诗兴大发。
  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写。当时刘禹锡因政治上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按常理,这时的他应该是苦闷的,写的诗也应该是悲秋的,但他却并不消沉,借一飞冲天的白鹤表达秋天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抒发自己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同样赞美秋天的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他的《秋凉晚步》与《秋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轻微的寒意正是宜人的季节,池塘里的荷花虽然都凋零了,但还在长出如铜钱般的小叶。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极富情趣。杨万里用细腻的笔触、行云流水的文字,仿佛在不经意间,就书写出秋天孕育着的勃勃生机。
  四季之景不同,冬有瑞雪,春有繁花,夏有荷风,秋有果香。秋天,山远天高,风清气爽。雨的声音、叶子落下的声音,稻香、果香,无不让人沉醉,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