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深读-
A14深读
  • ·《奇葩说》教练分享“松弛感方法论”
  • ·呼吸自我之外的所有事物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奇葩说》教练分享“松弛感方法论”

《松弛感:成为有办法的人》

  “松弛感”是最近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如何获得“松弛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近日,《奇葩说》幕后导师胡渐彪推出新书《松弛感:成为有办法的人》(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分享他的“松弛感方法论”——从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内在驱动、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帮助读者由内而外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认知和管理方法论,帮助读者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松弛感,成为遇到问题“有办法的人”。

松弛感绝不是“无为”

  胡渐彪是《奇葩说》的幕后教练、辩手。在他的阐释中,松弛感绝不是“无为”,也不是“不在意”,而是有能力解决实际面临的压力和难题。“松弛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世界的底气。
  所谓“松弛感”,即一种能够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一种可被掌控的生活状态。一个人的状态由内心的三个评价相交而成:对所处环境的评价、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对自身行动的评价。长期的松弛感不可能通过“无欲无求”式的自我催眠获得,而是需要基于以上三种评价发展出相应的能力,也就是:看得透、想得通、搞得定。
  胡渐彪认为,松弛感源自“心里有底”。无论生活中面对什么问题,只要能看得透本质,看得清来龙去脉,看得到可能产生的好处与付出的代价,我们就能淡定面对、从容应对。这就需要认知与判断的能力。“我们不必逼着自己在原有的标准里登峰造极,也不必在同一条标准下死磕,我们只要有复合的优势,做到差异化竞争,其实也能舒舒服服地拔得头筹。”胡渐彪说。

把“困扰”翻译成“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总是不经意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靠努力解决。面对这些烦恼,要学会把困扰转变成可操作、可解决的问题。胡渐彪在书中对“困扰”和“问题”作了简单的区分:“困扰”是眼前那些让我们痛苦、焦虑或恐慌的事件,是需要排解的痛苦情绪,比如“老板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问题”则是虽有障碍,但依然有解决的路径,比如“我怎样在老板不喜欢我的情况下,依然好好工作”。
  胡渐彪认为,“问题”远比“困扰”好对付,所以遇到“困扰”不妨先将其翻译成“问题”。面对“困扰”,先把可能造成困扰的成因一件件罗列出来,并查找在去除成因的过程中有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明确的“问题”。

给工作赋予意义和乐趣

  不少人感到工作压力大,很难松弛。胡渐彪说:“喜欢的工作,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我们‘加工创造’出来的。”因此,必须要有给工作赋予意义和乐趣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松弛。
  他还分析,每个人对工作的热爱“内核”都是不同的,首先要认识自己属于哪一种驱动型的热爱者:优越型的热爱者,热爱是因为能从中得到优越感;成长型的热爱者,在意自己能否获得持续成长;趣味型的热爱者,喜欢尝试新做法;使命型的热爱者,喜欢被需要的感觉。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四种驱动类型的热爱者应该如何设立激发热情的目标,实现自洽,收获松弛。
  在他看来,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看待工作和生活时,就会很容易地认为,工作就是累赘,妨碍我们获得幸福。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松弛感,工作的效率和成绩也难以提升,反而更进一步影响生活的质量。不如用“职场就是生活”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工作,这样我们所想的就不再是如何逃避工作,而是如何更舒服地工作。正如胡渐彪在书中所写的一样,我们可以做到身体持续地往前奔跑,但精神处于足够松弛的状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