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人文历史-
A14 人文历史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4人文历史
  • ·丁宝桢:精打细算的治河能手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丁宝桢:精打细算的治河能手

丁宝桢像

丁宝桢雕像

  

□刘永加


  清末重臣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时,曾亲自踏勘都江堰,并向清廷奏请大修都江堰,使人字堤和分水鱼嘴得到修复、修理。而他任四川总督之前,在山东巡抚任上还曾治理过黄河。

大病未愈即亲临抗洪一线

  有清一代,黄河水患十分严重,因此涌现了许多堪称治河能手的官员。这其中,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不仅亲临治河一线带头堵口筑堤,还亲自严把经费使用关,甚至到了十分吝啬的程度。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8月,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后,水患灾害时有发生,山东治理黄河水患堵口筑堤的任务同样繁重。同治五年(1866年),丁宝桢上任山东巡抚,他吏治严整、为政清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先后两次主动请缨,带队去堵黄河决口,场面荡气回肠。
  同治十年(1871年)8月,黄河冲决山东郓城侯家林民埝决口,漫水东灌运河,漕运被阻。郓城、汶上、嘉祥和济宁等州县,“田庐漂没,资粮无存”,灾情空前严重,当时丁宝桢生病,朝廷“赏假三月”养病,“目击民生之待毙,运道之就湮”,忠君爱民的丁宝桢心急如焚,立即奏请朝廷愿意带疾视事,投入紧张的抗洪救灾。
  本来侯家林决口后,朝廷谕告山东由“新河督(河道总督)乔松年会同东抚丁宝桢勘办”“克期兴工”,但专事河工的乔松年以种种理由一拖再拖。丁宝桢气愤至极,认为已过立春,此口不堵,必将继续漫灌曹、兖、济十余州县。若再向南奔注,则清河、淮河、里下河也有冲决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救百姓于洪水之中,丁宝桢不“避越俎之嫌”,请求皇帝谕准“力疾销假,亲赴工次”,愿意主持兴工事宜。同治帝对丁宝桢“勇于任事”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从国库调拨银两支持他组织力量动工兴办。
  当时丁宝桢大病未愈“稍可支撑”,又值天寒地冻,但他仍然在大年初二,即率队先行赶赴工地,精心筹划最佳施工方案。经过对地形的查勘,他决定堵治侯家林决口,为赶在汛期到来前完工,丁宝桢亲赴工地督办,“旦暮河干,与役夫同艰苦,人情和乐,争先趋事”。有了丁宝桢躬亲示范,河工们纷纷奋力争先,加快了施工进度,提前完成堵口任务。这次堵口,丁宝桢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原计划用银三十六万两,实际只用了三十二万八千三百五十二两,结余三万一千六百四十八两,他分毫未取,全部归还国库。
  同治帝得奏,非常高兴,表彰丁宝桢“独任艰巨,勇于任事,督率有方,未及两月,克竟全功,著交部从优议叙”,予以嘉奖。

将治河工程账目刻在碑上

  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秋,黄河又在东明县石庄户决口,决口逐渐达到约三里宽,全黄东注,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数十个州属各县悉遭淹没,从济宁到宿迁的运河两岸大堤全被冲刷殆尽,百姓受灾极其严重。朝廷一日几次发电要求堵复决口,但是面对滔滔的黄流,各地调来的河官竟束手无策。正奉上谕“赏假一年”,在贵州老家扫墓的丁宝桢闻讯后,提前结束假期,千里迢迢赶回山东。
  此时,石庄户决口堵口工程仍未动工,灾情益剧,丁宝桢十分痛心,“千百万民生之颠连不为补救,抚心何以自安!”他沿途乘船勘察,酝酿治水蓝图。根据地质条件,经过反复比较,丁宝桢选择在决口东十余里的菏泽贾庄,采取修筑堤坝,疏导旧河的办法。他又为工程“酌定章程,分派段落”“严饬在坝各员,敬慎将事,力求核实,断不可因循以误机宜”。
  开工后,丁宝桢同样亲赴工地,督率河工、地方员弁,日夜在堤上与大家同甘苦;在他的带领和督饬下,民众奋勇争先,积极堵塞侯家林决口。从备料到合龙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即完工。完工之快,前所未有。为了彻底根除水患,同年十一月,丁宝桢又奏请堵复了东明石庄户口门,终于全面完成堵复工程,使黄流归槽,水患消除。第二次堵口,丁宝桢依然很节约,河道总督预计大约用银四百七十万两,实际只用了九十八万多两,节省更多。
  光绪元年(1875年),为了长治久安,丁宝桢奏请朝廷亲自督促地方官员,由石庄户下十余里到贾庄,监筑长堤。先由贾庄龙门口向下修至东平十里堡,后由贾庄向上修至东明谢家庄,就是著名的障东堤。
  大堤筑成后,当地立碑纪念,丁宝桢更亲自书写了碑文,其中写道:“工惟其坚,用惟其省。工用物料有稽,凡费帑银五十四万余两……”这次修堤又为国家节约了几十万两银子。丁宝桢力挑重担,精打细算,为国为民治黄的风范,再次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光绪帝得奏后,批示“力任巨艰,予优叙”。
  正因为丁宝桢亲力亲为,深入调研,摸清实情,才能做到科学治水,费省效宏。丁宝桢还专门设立了类似现代的会计、统计、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重视经费使用监管,并制定了完善的经费核算制度,杜绝浪费现象发生。要知道“当时治水情形,政府备有巨款,但求工程顺利完成,一切费用,所不计及,治堤工告成,民获安居,在此一片喜悦庆祝情形下,浮支滥报,在所难免。公帑浪费,弊窦丛生,政府明知,亦多不予深究”。丁宝桢把治河每笔工程账目都算得明明白白,并刻在碑文上,公之于众,交了一笔客观真实的明白账。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