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少年派-
A13少年派
  • ·中国学者首次复现“中山国”贝壳画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学者首次复现“中山国”贝壳画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东郭先生在中山国,遇到了一只忘恩负义的狼的故事。中山狼,最早出现在明代马中锡小说《中山狼传》中,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是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中山狼里的中山国,到底在哪里?它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近日,有中国学者首次复原复现了来自中山国的绘画图像,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图像是画在贝壳上的!

1
文蛤壳上的神奇绘画

  在古代,贝壳的用处有很多,除了作为食物、装饰、生产工具、宗教道具、交易货币以外,还会将其作为绘画的载体。除了在河北、山东等中山国墓葬有发现,贝壳作画的风尚也是全球性的。在美国科利尔县基马尔科,人们曾发现过绘有单色人物形象的贝壳,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00年至1500年之间。
  由于贝壳画较为稀少,因此对于它们的研究也不多,直到最近,有中国学者通过研究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出土的贝壳画,首次实现了中山国遗址贝壳画图像成功复原复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要知道,这两幅贝壳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遗存,对于研究这个神秘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形态学特征,被复原的两件贝壳画被确认是画在文蛤上的。文蛤是我国一种较为常见的动物,主要栖息于沿海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自古便因为好吃又有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追捧。
  使用贝壳作为随葬品的习俗,在其他中山国的墓葬中也曾经发现过,而且都是成对出现的,因此这两枚绘有图画的贝壳很有可能源自同一个贝壳个体。

2

多重手段实现复原复现

  实际上,复原这两幅贝壳画,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受埋藏环境影响,图像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研究团队先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进行观察,对贝壳画进行重建复原,随后再通过X射线荧光与拉曼光谱,确定了彩绘中使用的各种颜料成分。
  2000多年前,中山国的能工巧匠就已经通过自然颜料进行创作了:红色颜料,其鲜艳而饱满的色彩来源于朱砂;绿色颜料,其清新而自然的色调是孔雀石所赋予;黑色颜料,其深沉而神秘的色彩得益于炭黑的运用。
  此外,贝壳外侧一面可看到红色颜料的痕迹,但被泥土严重遮盖而不易分辨。这些颜料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色彩的精准把握,更彰显出他们在材料运用上的高超技艺。
  结合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珍藏的另两件贝壳画,研究团队归纳出迄今所发现贝壳画的一些显著相似之处:所有贝壳画均展现出工艺上的一致性,都采用了被称为“减地”的浅浮雕技法,即在一块平板上剔地去料,使图像造型浮突于材料表面;用于绘画的贝壳种类相同,且大小相近,这足以说明贝壳材料经过精心挑选;贝壳画的制作可能遵循着一个标准化的程序框架,从而确保作品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贝壳画科技考古研究还显示,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似乎极为盛行,其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汉代。这些贝壳画不仅载体独特,而且题材丰富多样,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构图成熟精巧,因此具备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知道多一点
神秘的中山国

  中山国位于今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是东周时期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所建立的诸侯国。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
  “乘(shèng)”是春秋战国时期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辆战车即“一乘”,是当时战争的基本编制单位。
  中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灵活的战略战术、勇猛善战的游牧精神,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第一次作为国名载入史册。中山国在与中原列强争雄抗衡中,经历多次兴灭,都城多次易地,加之史载不详,2000多年来战国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实际上,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短语跟中山国关系,那就是“胡服骑射”。中山国与其南邻赵国世代为仇,经常发生战争。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进行改革,“胡服骑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兵富国,消灭中山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山王陵、中山国都灵寿古城、中山国早期代表性遗存行唐故郡遗址等陆续被发现、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20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国”才逐步褪去神秘面纱。

中国古代的颜料

  最早的颜料来自大自然,古代人类从土壤、矿物、动植物中提取出各种颜色的颜料。
  中国古代颜料主要包括矿物颜料、植物颜料。
  矿物颜料取自天然矿石,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色彩鲜艳且耐久。常见的矿物颜料包括朱砂、石青、石绿和赭石等。朱砂来自汞矿,石青来自蓝铜矿,石绿来自孔雀石。
  植物颜料来源于植物,主要有花青、藤黄、胭脂等。花青来自马蓝或蓼蓝的叶子,藤黄来自海藤树的树脂,胭脂则是由多种植物混合制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综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