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中央宣传部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敢于冲锋的军中木兰 恪尽职守的铿锵玫瑰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敢于冲锋的军中木兰 恪尽职守的铿锵玫瑰

——追记四川省军区原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母海鹰

母海鹰(右二)和战友们在一起。省军区供图

  母海鹰,四川省军区原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大校主任,一枝扎根军营、服务部队建设30载的“军中绿花”。今年1月27日,她因病抢救无效去世,时年53岁。军旅生涯中,她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0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鲜花寄托哀思,挽幛写满不舍。追悼会上,母海鹰的战友纷纷前来吊唁,一起护送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她像一只翱翔大海、英勇搏击的雄鹰,栉风沐雨、向光而行。
  “敢于冲锋的军中木兰,恪尽职守的铿锵玫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事业至上无私奉献”是战友们对她的追思与评价。
  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母海鹰的工作单位,与她的丈夫、战友们面对面,翻着老照片回忆点滴,挖掘她的感人故事。

埋头苦干默默耕耘 她是忠诚事业的战士


  平凡之中书写不凡,母海鹰带给战友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今,在战友杨洋的办公室里还保存着一张母海鹰的证件照,照片上的她穿着军装,留着短发,目光坚毅。每当工作中遇到困惑时,杨洋总会拿出照片端详,在心里默默追问:“母主任,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杨洋是战友中,陪伴母海鹰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人。工作中近十年的相处,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医院陪伴母海鹰抗击病魔的几个月里,杨洋数次为她的坚强落泪。最直击心灵的一次,是省军区首长去病房探望母海鹰,已经好几天粒米未进的她,强打着精神说出的第一句话是:“给组织添麻烦了,我无以为报。等病好了,我要回报组织。”
  时光回溯到1993年的春天,军队通过人才引进方式从地方大学征集大学生入伍。在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就读的母海鹰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递交了志愿申请书。当被问到“单位位于大山深处,条件艰苦,是否愿意时”,她答道:“服从组织分配,积极为党工作。”
  从繁华都市来到大山环抱的偏僻小山村,母海鹰成为基地某所宣传干事。大山里的生活苦,物资贫乏、交通不便;基地的工作要求严,专业性高、保密性强。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对政策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只能依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为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母海鹰将业余时间全都用在了学习上:别人吃完饭散步,她在办公室加班、学习;一个月“赶一次场”,采购完生活必需品就回单位,从不多逛,很少参加娱乐活动。撰写研讨类文章、采编新闻稿件、拍摄、播音……面对繁杂的工作,她总是埋头苦干,在岗位默默耕耘。
  “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这是当时战友们对她的评价。在研究所工作5年后,母海鹰因工作能力突出被调入基地总部。面对调令,她仍是那句话:“服从组织分配,积极为党工作。”在新岗位,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积极参与重大任务,受到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

无数次“逆行”她是服务打仗的尖兵


  在母海鹰位于成都的家中,丈夫向军还保留着她生活的全部痕迹。印花拖鞋,整齐摆放在鞋柜门口;沙发靠枕,还是她最喜欢的花色;玻璃花瓶里,插着她喜欢的鲜花;荣誉证书,被珍藏在柜子深处。
  母海鹰生前待得最多的书房,纤尘不染、窗明几净,整面墙的大书柜被各类书籍挤得满满当当。台灯孤独地站在书桌上,仿佛在等待它的主人。
  “把两个宿舍合为一个,生活用品搬到一起,就算结婚了。结婚当天吃完晚饭,她照常去办公室学文件、看资料。”谈起往事,向军平静地说:“都是很平凡的事,没觉得有多伟大,也谈不上奉献,既然选择了国防事业,这就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002年10月,母海鹰调至四川省军区原政治部工作,先后任职于组织处、宣保处、转业办,每到一处,她都坚定理想信念,从严要求自己,在不畏艰苦、勇挑重担中砥砺前行。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扑救甘孜森林火灾,从“5·12”汶川抗震救灾到“4·14”玉树跨省救援,次次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她常说:“不同的战场,一样的冲锋!冲锋的姿态最靓丽。”救灾战场无数次留下母海鹰“最美逆行”的身影。
  随时保持冲锋姿态的母海鹰,留给爱人向军的是加班的背影,以及深夜归来时的关门声。从认识到结婚,两人携手32年,唯一一次出门“旅行”,是2018年国庆假期,去南京看望读研究生的女儿。动车去、飞机回,4天的总行程,成为他们三口之家宝贵的回忆。
  资阳军分区领导李轶回忆起母海鹰带队参加“4·20”芦山抗震救灾的往事时仍不住感叹:“宣传动员,她发挥凝心聚力作用,鼓舞士气;入户救援,她做好统筹协调,组织有序,在抗震救灾一线‘打胜仗’。”
  据李轶回忆,地震发生后35分钟,母海鹰就带队赶赴灾区,1个小时后就上了成都绕城高速。在奔赴灾区的路上,她利用手机召开“电话会议”,对全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和各单位取得联系,第一时间搜集、发布、反映受灾及救援情况;在灾区,她不顾危险,冒着余震直赴震中龙门、太平一带,跟随救援队伍钻危房、探废墟,舍生忘死。在重灾区太平镇,她带队绕行山路40余公里,途中几次遇险,成为第一支到达该镇的外地救援队。她不顾连续奔波的辛苦,与当地民兵一起解救被困群众、转运伤员,了解掌握救援情况,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当地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当好参谋搭好桥 她是心系官兵的典范


  2015年,任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后,母海鹰又发起了新的冲锋。为确保安置政策落到实处,她认真学习钻研军转安置各项政策规定,做好政策宣讲、解难释疑和工作推荐,既把好政策关口,又积极为转业干部出好点子、当好参谋、搭好桥梁。
  向军回忆,母海鹰进入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后,每天都有人来向她咨询政策等信息,有着接不完的电话,“有时候我在旁边听都听烦了,但她性子还挺好,不厌其烦地讲,对每个人都很耐心。”
  母海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很多转业干部从艰苦边远地区回来,我们要把工作做细点,多替他们考虑点,不能让奉献的人流血又流泪。”
  对转业安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母海鹰积极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尤其是西藏、新疆等艰苦边远地区的转业干部,她通过多方面努力争取、积极沟通协调,尽全力把他们安置到满意的岗位上,受到军地领导和转业干部的一致好评。
  “她顾及到了所有人,唯独忘了自己。”一说到母海鹰,自主择业干部岳萌脑海中便浮现出她坐在电脑前的背影,后背挺直,双手在键盘上忙碌。和母海鹰尽力满足转业干部诉求,努力达成单位满意、个人满意、组织满意的“三赢”结果一样,对下属她也是严管厚爱,手把手传帮带。
  转业干部蒲柳萧至今还沿用着做宣传干事时母海鹰教给她的学习方法。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浏览各大权威媒体的官方网站,学习最新政策法规,了解行业内最新动态。回忆起当年共事的情景,最让蒲柳萧记忆犹新的是,因为心疼她经常加班,母海鹰将处里协调的第一套周转房分给了资历最低、来得最晚的她。“拿到钥匙那一刻,既惊讶,又感动。”
  “她注重用人之长,知道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会让大家在工作中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凡是要求我们做到的,她自己会带头做到。”这是母海鹰给成都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领导赵亮留下的最深印象。走上管理岗位后,赵亮也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延续了这种风格。
  廉洁自律、坦荡履职、雷厉风行、坚韧不拔,这都是母海鹰留给大家的共同印象,她总是有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去热心帮助关爱每一个人。
  若追问,是什么样的精神内核支撑着她?有人会回答,是大爱;也有人回答,是责任感;而母海鹰已用生命回答,是作为一名军人,对党的忠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