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当代书评-
A12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当代书评
  • ·刘小川以独特眼光重新“发现李白”
  • ·跳出钗黛比较陷阱 读懂“红楼”真味
  • ·在罨画池畔与文学相遇:作家如何书写日常并眺望未来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品中国文人”系列出新篇

刘小川以独特眼光重新“发现李白”

《李白:不疯魔不成活》 出版方供图

  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的作家刘小川,多年来安居乡里,潜心阅读、思索、写作。2006年他开写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为从屈原到李白、杜甫,直至鲁迅的50位中国文化名人集体作传。他跳脱出刻板史料、以“生命共情”的方式解读人物,运用多年静心通读中西哲学思想的根底,摆脱了大量资料式传记或资料式文字的纠缠,敢于亮出自己的文采和自由地思考,从而创新出一种崭新的文体——融合随笔、杂文、评论等文体之长,清新自然,通俗易读,不减深刻。《品中国文人》自2008年第一册上市以来已畅销十多年,总销量超百万。

刘小川新作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李白


  2025年10月,刘小川阐述李白的新作《李白:不疯魔不成活》以及由其作注的李白诗词集《长安狂醉》《乐尽天真》出版。11月8日,关于这三本书的研讨会在眉山举办。与会专家从形式创新、内容深度与语言风格等多维度,剖析了刘小川笔下李白的独特形象与其作品的文学突破。研讨会认为,刘小川通过文体创新、理论建构与当代观照,让李白的人文精神世界在新时代读者心中重新沸腾。《长安狂醉》《乐尽天真》作为中英双语诗词集,收录许渊冲经典译文与刘小川评注,有助于推动李白诗歌的国际传播。
  在作家刘川眉看来,在《李白:不疯魔不成活》中,刘小川以他独特的眼光、明锐的哲思和精准的把握,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李白:一个超现代的李白——比现代人更现代,比现代人更懂得这个世界,也更懂得人生,懂得未来。他自由自在地阅读与行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半儿童的李白——他始终用童心感知这个世界,他的世界一半由想象构成。他读奇书、觅奇人、做奇梦、写奇诗、发奇谈,终身都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刘小川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融合古典诗词意境与西方哲学思辨,形成“排山倒海”的独特风格。书中嵌入千余句诗词,并借助“风”“雨”等意象的多样化表达,展现汉语的丰富性。

短章体聚焦李白高光瞬间与隐秘情绪


  跟常见的编年体线性叙事型人物传记不同,刘小川在《李白:不疯魔不成活》中以近200篇短章串联李白一生,开创“分镜式短章体”传记形式。每篇短则数百字、长不过千余字,既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又通过聚焦“高光瞬间”与“隐秘情绪”,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扁平化局限,还原李白狂放不羁、矛盾交织的立体形象。刘小川坚持“大事不虚构,细节有想象”的创作原则,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等权威史料为框架,融入合理文学想象。如匡山学剑时“剑影映松涛”、与杜甫“抵足而眠”的夜谈等场景,既增强可读性,又避免戏说轻浮,使李白形象兼具历史厚重与文学鲜活。
  身为《李白:不疯魔不成活》的责编,北京新华先锋出版公司总编刘钊指出,这部作品超越传记范畴,将李白生命片段与当下现实对照,批判工业化对审美感知的消解、互联网时代的浅阅读生态。后记中更借李白成长经历,反思当代教育对个性培养的忽视,赋予传统文化以尖锐的现实批判力。刘钊还提到,这本书的短章形式也恰好适配了李白“狂放不羁、多点迸发”的生命特质。李白的复杂性,很难以一个点一条线去描写他,传统线性叙事容易将李白的一生写得“扁平化”“脸谱化”,而短章体聚焦李白的方方面面,让李白不再是史书上的诗仙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立体之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