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读《红楼梦》的人很多,不用过多安利,粉丝就很多。关键是怎么读,读出了什么,这很值得一说。强烈给大家推荐一个欧丽娟教授的读法:致力于带领读者穿越现代人的情感滤镜和意识形态,回到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更客观平静地理解《红楼梦》。
欧教授读“红楼”的特点是比较客观平衡的,不会过度偏向某一个人物。由于“同情林黛玉,薛宝钗有心机”这种观点倾向比较明显,她就纠偏说,其实薛宝钗有着古典文化与儒家教养背景,她“稳重和平”“洞察世事”,有成熟智慧的一面。林黛玉当然优点很多,但其尖刻、多疑、自伤自怜的性格缺陷也同样真实。而且林黛玉作为锦衣玉食的贵族小姐,其苦难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其物质生活远非底层人民可比,提醒读者不要过度代入并“自伤自怜”。
此外,欧教授建议读者不要过度纠结在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比较上。她们的生命维度不光是爱情,所以她们也不只是简单的情敌。或者说,她们是两种生命样态的对话。而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宝钗、一个黛玉。她们的挣扎与选择,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欧教授还不赞同一些人将书中人物当作自身情绪代言人,从中寻找自伤自怜借口或发泄情绪的阅读方式。她说到一个词叫“审美距离”,也就是说,读者应与书中人物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以一种更冷静、更超然的态度去欣赏、分析和理解,而不是完全沉浸其中与之共沉沦。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人物的全貌和作品的深意。
读书是为了成长。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是为了透过他人的生命,来拓宽自己的人生视野,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幽微,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包容、睿智和成熟,而不是越读越偏执,越读越狭隘。这样我们才能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中被引领出来,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古典文化殿堂之中,真正体会到《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的壮丽与深邃。
听说《红楼梦》又要被著名导演翻拍成电视剧了。一方面期待,另外一方面又替他捏把汗。拍《红楼梦》拍不好被骂的例子不少啊。毕竟《红楼梦》已经是大家的《红楼梦》了,就算是曹雪芹亲自执导,也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张杰 吴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