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当代书评-
A12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当代书评
  • ·刘小川以独特眼光重新“发现李白”
  • ·跳出钗黛比较陷阱 读懂“红楼”真味
  • ·在罨画池畔与文学相遇:作家如何书写日常并眺望未来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罨画池畔与文学相遇:作家如何书写日常并眺望未来

  11月6日上午,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重要活动——“文学面临的挑战与时代表达”主题沙龙,于成都崇州罨画池畔展开。文学写作者、评论人与编辑齐聚一堂,在三个小时的对话中,层层深入,共探文学的当下处境和未来可能。在这场跨越地域书写、青年担当与网络未来的文学对话中,不同背景、不同代际的写作者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开放而充满内省精神的文学现场图景。
  首轮话题“文学共通性与地域书写的差异”,由卢一萍、董夏青青、张英、王苏辛、李世成、吴佳骏等嘉宾共同开启。他们从地域文化如何塑造作家的语言与精神气质谈起,探讨哪些情感能跨越地理边界引发广泛共鸣,城市烟火又如何凝结为文学意象。在“一方水土”与“人类共情”之间,写作者如何既扎根于“此处”,又走向“他者”的内心,成为本场讨论的核心关切。
  沙龙随后进入“青年文学的时代担当”环节。熊焱担任主持,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六位获奖者孙昱莹、林檎、钱幸、程婧波、周荣池、周明全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写作路径与时代思考。
  周荣池提出“道在日常”的写作观,认为文学的光芒往往隐藏于日常细微的瞬间。他说,当前不少写作“习惯于把简单的常识说复杂”,用生僻词汇将清晰的现实绕晕。熊焱提到,回归生活是讲好故事最基本的要求,但在此基础之上,优秀的小说家也需要“反日常”的艺术提炼与超越能力。钱幸将她的写作形容为“生活挤压式”的输出。身为职场人、母亲与女儿,职场压力、母女关系、婚姻养老等现实如浪潮涌来,写作成为她对外部压力的内在回应。林檎则试图以生物学与基因学来解构“乡愁”与“黄昏情绪”。对他而言,这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把握复杂现实、寻求创作确定性的一种方法。程婧波关注到年轻一代与经典文学传统之间的文化断层。她以自己孩子使用的网络用语与苏轼、杜甫的诗词对比为例,呼吁青少年亲近“活着的传统文化”——“你要把它们当成活了几百年的东西,是有生命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