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 互动

“老曲装新词”

华西都市报2021-04-29 17:47:24.0互动

  实事求是地说,二郎山之所以出名,并非全因山高路险,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歌曲《歌唱二郎山》的广为传唱。恰如作家高平在《徒步入藏:1951年随军进藏纪实》一书里所说,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时代机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万丈……”1950年7月,炎炎夏日,一首火爆的歌曲——《歌唱二郎山》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解放军在“高万丈”的二郎山上艰苦筑路的英雄事迹。
  1950年7月,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安排下,西南军区文工团组织慰问团来到筑路一线慰问筑路部队,当时魏风担任慰问团的副团长,也是演出组的组长。在这个慰问团中,还有歌唱家孙占白、作家徐怀中、剧作家洛水等人。慰问团从重庆出发,一路风尘。快到成都了,孙占白在车上建议大家创作一首歌唱筑路的歌曲。讨论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写二郎山最有代表性。魏风建议徐怀中来创作歌词。徐怀中说他到了成都还要办事,建议洛水来写。洛水说他是搞话剧的,怕写不好,然而大家坚持这事非他莫属,洛水也就愉快地应承了下来。
  只用一天时间,《歌唱二郎山》的歌词就创作完成了。孙占白说,筑路部队中的战士大多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乐濛当年创作了一首《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组歌,其中有一首《红军回来了》,旋律明快,广受欢迎,是否可以“挪用”这个曲调呢?大家觉得很有道理,一致同意“老曲装新词”。《歌唱二郎山》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