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光
自从搬进集中安置点后,70多岁的菜婆婆在住家不远的河滩地开了一片荒,种起了蔬菜。
菜婆婆当姑娘时,家住县城边上的菜蔬队,从小跟随父亲学种菜,深得种菜的诀窍。她在菜地旁挖了一个坑,将烂菜叶、鸡蛋壳、油枯、烂豆子之类的废物堆砌发酵,然后在租平房的外地民工那里担粪水,将发酵的堆肥与粪肥勾兑使用,成为真正的农家肥。她又在熬药的中药店捡些药渣,洒铺在菜地里,这样菜就不易生虫。
有这两项绝技,再加上精心管理,菜婆婆种的菜水灵、新鲜、卖相好,拿到县城的街上卖,往往还没到菜市,在路上就被抢光了。后来,城里不准沿街为市,菜婆婆只好到市场卖菜。但她遇到了烦恼:鲜嫩的蔬菜到中午了还没卖完。原因是,城里人买菜习惯用微信付款,菜婆婆没有,也不会用。
儿媳王桂华很热心:“妈,这好办,我帮你在微信平台申请一个收款码就行了。”
第二天,菜婆婆又推了一筐水嫩、新鲜的蔬菜到集市上卖,将微信收款码牌牌挂在醒目的菜筐边。果然,很快就卖得精光。但到手的现钱并不多,大部分钱都通过微信转到了王桂华的卡里。
菜婆婆内心矛盾极了。
菜婆婆的老伴前两年得病去世,儿子在一家物管公司当保安,儿媳在一家公司当出纳,精明能干,孙儿在读大学。老伴去世后,家就交由儿媳管理,自己该享享清福了。但菜婆婆劳动惯了,一下闲下来反倒不习惯。她就对儿子儿媳说:“我做惯了,现在不做反而觉得这疼那疼的。”儿子儿媳也就不再反对菜婆婆种菜。
菜婆婆种菜也有私心。“交权”给儿媳后,她手里就不宽裕了,卖菜就是想多存点零花钱,一来给孙儿一点,二来遇到邻里的红白喜事也拿得出手。现在这个微信牌牌扫码虽然方便,但微信是儿媳的,卖菜的钱自己收不到。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好长一段时间,王桂华把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就是不提菜婆婆卖菜的收入。菜婆婆心头堵得慌,心想,万一哪天自己真需要钱的时候,又咋开口要呢?她越想越憋屈,食不甘味,夜不能眠,腹也胀,胸也闷,竟然病倒了。王桂华见状,赶紧把她送到医院。
做了各项检查,结果无大碍。医生说得轻松,吃点药,调理一下就行了。菜婆婆见儿媳为自己看病,跑上跑下又排队,还花那么多钱,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就说:“桂华,看病检查,开药花的钱,妈卖了菜还你哈。”
“妈,你说到哪里去了?这些检查,拿药的钱,都是你的钱。”
“我的钱?”
怕婆婆不明白,王桂华又说:“你一年到头卖菜的钱,我一分钱都没动过,用微信全部转存在一个专门的银行卡上,就是怕你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生疮害病的好急用。”
听了儿媳的话,菜婆婆深感内疚,觉得错怪了儿媳。她想给儿媳解释点什么但又放不下面子,终究没说什么,但内心已释然,感觉胃也不怎么痛了,胸也不闷了。
回家路上,菜婆婆对儿媳说:“桂华,我好多了,明天就去卖菜哈。”王桂华没有立即回应菜婆婆的话,只是往婆婆的座位挤了挤,把婆婆的一只手紧紧攥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