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顾颉刚
丰子恺
刚刚过去的6月20日是父亲节。在名人子女眼中,这些名人是怎样的父亲?梁启超、顾颉刚、丰子恺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从描写他们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大家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以及他们的精神血脉是如何传承下去的。
(吴荔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牛老爸”。
梁启超子女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严格教育分不开。梁启超不仅是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但又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而是反复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记述道:公公教给孩子们做学问的方法,要求他们不仅要注意专精,还要注意广博。1927年8月29日,他在给二舅(梁思成)的信中写道:“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公公在给我妈妈(梁思庄)的信中写道:“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据你三哥说,你近来看文学书不少,甚好甚好。你本来有些音乐天才,能够用点功,叫他(它)发荣滋长最好。姊姊来信说你因用功太过,不时有些病。你身子还好,我倒不十分担心,但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我方才教训你二哥,说那‘优游涵饮,使自得之’,那两句话,你还要记着受用才好。”
本书系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所著,吴荔明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了梁启超及其儿女们的非凡经历,更为广大读者指点了家庭教育的迷津。本书此次新版,除文字方面作了许多修订增补,更增加不少珍贵历史照片,读者从中可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
吴荔明是梁思庄之女。1934年生于广州,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环境生物学教授。退休后长期致力于梁启超及其家族成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顾颉刚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史学大家,他是古史辨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他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人”。本书系顾颉刚之女顾潮所写的顾颉刚传记。作者通过系统整理顾颉刚遗存珍贵史料,如著述、读书笔记、日记及与胡适、傅斯年、俞平伯等人的书信,以客观平实的笔法叙述了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
顾潮写道:“我出生时,父亲已五十多岁了。所以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位终日伏案的白发老人。他和我们姐弟交谈甚少,除非在他难得的休息时才和我们一起外出游玩,或教我们念唐诗、对对子,或在我们写的大字习作上圈几个红圈。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和善的父亲,一位勤奋的学者,仅此而已……在父亲逝世之后,我开始整理他那些数千万字的遗稿,通过日复一日的文字阅读来倾听他的述说,当我遍读了他的全部文稿后,才感到自己可以说是真正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那‘风雨飘摇’的一生。”
女儿竟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才懂得了他的一切──经历、理想、奋斗、坎坷、成功、失败、欢乐、痛苦……顾潮说:“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但是我在叹息之余又感到庆幸,毕竟父亲一生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资料:文章、日记、书信、笔记,以及许多不成文的手稿,可以使我们从中探索他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印迹。1927年夏,胡适曾评论说,他与傅斯年的性格是向外发展的,父亲的性格是向内发展的。这话说得不错,正因为如此,父亲的头脑里才永远装着许多问题,不停不歇地思考,思考学问和工作、生活,剖析他人和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那极旺盛的生命力和极炽烈的情感才得以充分地宣泄在他的文字上,坦白、畅尽、热诚,这一篇篇的文字都向人们敞开了襟怀,好似父亲的自传,也成为我今天为父亲写传的依据。”
作者顾潮是江苏苏州人。1946年生,1970年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顾颉刚先生遗稿的整理出版工作。编著有《顾颉刚年谱》《顾颉刚评传》《顾颉刚学记》等,撰述有相关论文若干。
他恬淡洒脱,求真向善;他历经磨难,写尽美好。女儿丰一吟深情回忆父亲,告诉你丰子恺如何为孩子营造温馨之家,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和做人。
《但有温情在世间:爸爸丰子恺》是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对父亲的一部温情回忆录:对于子女的教学问题,爸爸一直挂在心上,并在书面简称之为“课儿”。课儿从萍乡就开始,那时是让我们学《古文观止》。几个大孩子由爸爸自己教,我和元草哥则由满娘教。满娘教我们王勃的《滕王阁序》,只叫我们背诵,很少讲解。我现在深深体会到这方法好。小时候背过的诗文,到老也不会忘记。至于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自会领悟其意义……在泮塘岭,爸爸又恢复了教哥哥姐姐们英文教育,教过培根《论说文集》中的《论学问》(Bacon:Essay of Studies),不知为什么还教过英译《论语》中“冠者五六人”一节。据宝姐回忆,爸爸还让他们背林肯的《解放奴隶宣言》。当时家里没什么书,有什么就教什么,只要是爸爸看中的。同时,爸爸让软姐教丙伯和章桂哥英文。
在书中,丰一吟还深情地记录了父亲教他们学习诗词以及作文的情景:在罗庄时,爸爸每周六晚上召集我们六个孩子开一次家庭学习会,在家庭学习会上,学习的内容很多。教我们学诗词古文当然也是内容之一。我现在自己看看诗词古文的书,觉得爸爸选给我们读的都是通俗易懂、内容精彩的好作品。除教诗词外,爸爸还让我们练习写作文。他先给我们讲故事,讲完后,要求我们凭记忆写下来。这种办法不仅能锻炼记忆,又能看出每个人的表达能力。爸爸厌恶人间的虚伪奸诈,希望人人都有一颗坦然外露的赤心,诚恳待人。
丰一吟是丰子恺先生幼女,1929年5月生于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任职于万叶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0年开始研究丰子恺生平和创作,编有《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漫画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