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的讲座还附带着招式的演示,让观众大呼过瘾。
小朋友关心“葵花点穴手”。
热衷观看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观众,一定对葵花点穴手不会陌生。剧中,葵花派弟子白展堂的拿手绝技是葵花点穴手,只见他指如疾风、势如闪电,就能将对手定住,寸步难行。在现实生活中,武林门派真有人会用葵花点穴手吗?
8月23日晚,陈振勇教授的武术讲座知识点满满,趣味性十足。在讲座之后的互动环节,四名传习志愿者带着问题而来,请陈振勇教授答疑解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摄影陈羽啸
武术,在很多人看来很神秘。它是古代战争中的杀伐之术,也是影视作品中的舞枪弄棒,还是金庸、古龙笔下让人争夺相杀的武林秘籍。8月23日晚,通过陈振勇教授的讲述,让观众们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解。
龙女士在现场观看了此次讲座,平时也在练习太极推手的她,对陈教授的讲座非常有兴趣。“实际上,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武术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很多人都觉得武术的表演多过于实用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自己也曾经拜师学习过太极拳,所以我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感觉并不是网上说的那种虚的。太极推手的确是很厉害,年轻人们其实应该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她说。
在听完陈教授的讲解之后,龙女士对于自己的理解更加坚定,“听完这次讲座,陈教授的讲解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热爱,帮助我对于中国武术的内涵更加理解。”
这次的名人大讲堂与此前的很多次活动不一样的是,陈教授带来了自己惯常使用的“长棍”和“短棍”等等,在现场专门进行了演示,引来观众们一片叫好。龙女士认为能在现场看到这样精彩的表演很“值”,“现场表演的部分很有意思,能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类型拳种,还有一些动作,甚至与我们现代的一些运动有联系,这是让我没想到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闫雯雯
大二警校生李欣怡听完讲座受益匪浅,她身着警服而来,最关心的问题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利用武术这一文化符号提高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
陈振勇教授介绍,中医、饮食、武术都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提高传播效果的秘籍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到文化自信的同时向国际展示文化符号的属性、内容、体系。他以太极拳为例说,此前,太极拳的发展曾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大家发现太极拳与中医经络相结合,就更方便讲好这个中国故事,“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95后青年导演徐凝楚十分关注影视作品里面的武术招式,比如有“猴拳”“螳螂拳”,还有电影《功夫》里火云邪神的“蛤蟆功”等等,他发现双方一旦准备打架,就要先摆出招式。他十分好奇,中华武术一板一眼的“招式”,缘何而起,因何而盛?
陈振勇教授笑言,影视剧中有很多武术招式十分花哨,其实,武术没有那么多花招。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关于翻子拳的记载,招式类似格斗,李连杰当年拍摄《少林寺》时曾跟武术总指导马贤达学习。为了方便观众更为形象地理解,他现场演练了一套翻子拳并加以解说,翻子拳的“式”包含了很多动作,影视剧和武术其实略有差异。一套拳法行云流水,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在读研究生胡宇十分关心,当下该如何构建现代武术话语体系,建立大众对传统武术以及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呢?
陈振勇教授感叹,习武30多年,武术太博大精深了,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武术的精髓,他系统练习了十几种拳法,接触的拳法更为繁多,经历了徘徊、犹豫、痛苦的心路历程,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他看来,习武之人千万不要割裂地看待拳种的技术,尽管每个拳种都认为自己的动作设计更符合人体的极限性,实际每种拳法的核心都是为了开发人体的核心力量,也就是丹田训练。一旦提炼了武术的核心价值,就可以打破拳种的局限性,更为清晰地看清武术的本质。
成师附小华润分校的小学生殷梓维对参加名人大讲堂感到十分过瘾,她在讲座中学习了传统武术的脉络,对陈振勇教授表演的精彩招式意犹未尽,为了去了解更多中华武术的招式,她向主讲嘉宾抛出了自己最为好奇的问题:“请问真的有葵花点穴手这门功夫吗?如果被点了穴位,人会不会有什么反应?”
一言既出,这个有趣的提问引发了一阵善意的笑声。陈振勇教授笑言:“小朋友,你是不是看了武侠小说,对葵花点穴手很感兴趣啊?”他进一步解释说,据他了解,成都体育学院的牛人郑怀贤,是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他曾于1936年赴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表演中国武术。“尽管他这么厉害,他依然不会点穴,只是能够结合武术进行穴位按摩。我习武30多年,目前还没有见过你所说的点穴手呢,不过还是谢谢你对中国武术兴趣如此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