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 品读

《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让文明的光由己及彼

华西都市报2022-01-28 03:38:17.0品读

《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

  

□周月明
  作为一个环境教育、艺术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传播人,在阅读中,我习惯借着可讨论可深入的奇人异事,剖析故事发生的基础性和再生性,找到大多数家庭能参考借鉴的科学方法。所以,当《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来到身边,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展开了阅读,同时将《重返狼群》的纪录片、小视频和故事重新复习了一遍。那些年留存在脑海中的疑惑,也在这个阅读中有了对应的合理解答。
  和抚养孤狼“格林”又将它放归草原一样,作者写这本书,其实是有勇气,也有野心的。生存、关爱、自由,每一个命题都很宏大。怎么去触及这些又开放又深沉的命题呢?这本书显然可以作为一种通道。翻开书,跟随《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中关于父亲、母亲、日常琐事和狼群相关信息的娓娓道来,安安静静阅读。慢慢地,书的意味变得和“格林”一样,恍惚着真实着,看似分散的多视角叙述也逐渐有了精准的聚焦,主题也越来越明显。一个女人和一头狼、一个男人、一群牧民的深浅交织,在另一个作为旁观者叙述者的女人补充完善之下,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了独特意义。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更多孩子更多家庭的好书。
  该书在回顾了原故事的全部精彩后,深度揭秘“为什么会有李微漪这样的人”,帮助孩子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和方向,并告诉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家庭和环境的合力,更多是由自己选择决定的。几乎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而大多数家庭常常面临如何培养孩子在遭遇重重阻力和困境时坚守自我的难题。李微漪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她能顺应本心,成为帮助小野狼生、帮助小野狼长最后又帮助天性萌发的野狼回归族群的那一个勇者?李微漪邂逅“格林”之前,在美术课堂上给学生们补充属于生物老师传授的知识,允许学生们用多样的材料创作作品,用情景剧的方式来讲课……李微漪很普通,也很独特。她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以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成为自己。
  人和狼关系微妙,彼此不易交好。虽然多年前姜戎的《狼图腾》掀起的热潮激发了人们公平看待草原狼的理性,更早杰克·伦敦的《雪虎》所塑造的令人感叹的狼的形象也曾打破人们的成见,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紧紧粘连了“奸诈”“凶残”“可怕”定语的狼还是被很多人排斥和反感。
  这本书加重了对狼的族群知识的介绍,有些看起来甚至会让你感觉似乎突然离开了故事本身,进入到一个关于狼族科学研究的大团队。可这样的设计是有深意的,让读者主要是小读者有了共情和共鸣,从而生出对狼公正的认知,最大程度促进对狼在自然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理解。
  就像孟加拉虎的存在虽然对斑鹿是一种可怕的伤害,但作为关键物种,它在生态平衡中发挥的作用却意义非凡。以“格林”为代表的狼在草原也是如此。李微漪的拯救与帮助,放在高纬度来看,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悲悯和善良,更是一种遗失在人类盲目狂妄自大中弯腰拾起的情怀和理智。孩子们在阅读后,能够认知到,这场草原奇缘,表面是人救助了狼,实际救的是人类自己。
  该书给了现代父母极好的启示,探讨了“为什么说一个人(一群人)帮助一头狼重返狼群与现代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和参考价值”的话题,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为孩子打下“尊重万物”“敬畏自然”的精神底色,让文明的光由己及彼。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影响,以及长大以后的子女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在看这本书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写下纪实小说《野生的艾尔莎》的奥地利画家兼植物学家乔伊·亚当森,她帮助驯化的母狮回归山林,让我们看到了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独特而亲密的关系,同时也信服了“人工驯养的猛兽也可以被其同类所接受,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去的”尝试。另外一个是写下《和黑猩猩在一起》的英国自然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博士。珍博士走进非洲丛林几十年,现在八十几岁了还奔走在全世界为环保发声。
  “格林”是“来自原野的童话”,把“格林”送返属于它自己的家园让李微漪思念又放手,与父母对她的牵挂和支持如出一辙。离开不是无情,放手更是深爱。当“格林”把珍藏了七年的人类妈妈的红围巾叼到妈妈跟前时,这让人泪目的“人狼情未了”,又何尝不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彼此尊重关爱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