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降初(资料图片)
代 表 在 这 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
乡村振兴,无疑是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讨论的高频词。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那么,全面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是什么?实现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如何安排?常抓的重点工作又是什么?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降初分享了他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观点。
降初表示,2021年至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2026年至2035年是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阶段,2036年至2040年是乡村振兴基本实现阶段,2041年至2050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实现阶段。届时,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在目前所处的阶段,该如何开展工作推动乡村振兴?降初表示,要坚持“123”的工作思路,也就是严守一条底线,健全两项机制,突出三个重点。
“严守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就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降初认为,如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得不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可能就会卷土重来,由此产生的恶劣影响或比没有完成脱贫任务还要更严重,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两项机制”包括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三个重点”一是突出稳定增收,在一段时间内狠抓转移就业和稳岗就业,持续壮大特色产业;二是突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抓好增加收入、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三是突出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降初认为,全面乡村振兴有“四根大梁”: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生态保护、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明确落实好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不机械照搬城镇建设,反对大拆大建,禁止贪大求洋,不能一刀切,不搞运动式,绝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
在乡村治理方面,降初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他认为,乡村治理离不开四支人才力量:培育“带头人”,从组织建设、干部选配、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找准找好“带头人”,用好用活“火车头”,解决谁来带的问题;组建“先锋队”,通过组建党员服务先锋队,选派工作队,建好志愿者服务队,集中力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回引“明白人”,依托县、乡、村三级农民工服务平台,加大回引力度,服务地方城乡治理;培育“新乡贤”,通过深入挖掘、积极锻炼、大力培育一批新乡贤典型,充分发挥“贤”的引领、“能”的带动、“德”的滋润、“善”的教化,助力基层治理。
在乡村生态保护方面,他建议不要动不动就推倒重来,尽力保持原真性,不要把“生态系统”和“植树绿化”等同起来,不要把“美丽”与“漂亮”混为一谈。
乡村振兴常抓的四个重点是什么?降初表示要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
“要让种粮人受尊重、有利益,让基本粮有保障、有价值。”他说。
除粮食生产外,另外三个重点分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关注“底部群体”和管护基础设施。其中,在基础设施方面,降初认为,建设不容易,用好管好护好更不容易,让基础设施延长服务年限是最大的节约,不在乡村“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是乡村具有文化积淀的一个基本方法。
这意味着,尽快建立管护乡村基础设施的新机制显得十分紧迫。
此外,他还建议乡村振兴要防止“四种倾向”——要防止“一哄而上”“一堆样板”“一批模式”和“一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