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 专题报道

服务到“家” 家医用行动赢得居民信任

华西社区报2022-05-12 22:57:07.0专题报道

黎凤霞医生向辖区居民科普医疗知识。

  “我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了10年,这里承载着我的青春,这里更让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家庭医生黎凤霞正在通过电话耐心地为居民解答用药疑问。这样的咨询电话,黎凤霞每天都要接到数十个,每一次她都轻言细语、耐心温柔。

疫情期间送药上门
家医服务不打烊

  黎凤霞是该中心马鞍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马鞍社区家医团队共有5名成员,负责社区2万多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据黎凤霞介绍,马鞍社区大约60%的居民是老年人。由于居民年龄结构原因,家庭医生在健康服务上就需要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在我们这里办‘门特’的老人很多,做慢病管理的老人也很多,如何科学用药成为老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慢病管理微信群、用药微信群,分门别类梳理管理清单,便于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位签约老人的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发生,增加了患有基础疾病老人就医用药的难度。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们按需分配、送药上门,解老人们的燃眉之急。83岁的蔡婆婆是高血压患者,在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了特殊门诊,需要定期开药。疫情期间,老人没办法到中心就诊,黎凤霞家医团队就轮流为蔡婆婆送药上门。“像蔡婆婆一样,这边大部分小区是老小区,蔡婆婆住6楼,每次上门送药,我们都得来一次爬楼比赛。”黎凤霞说道。

关注老人心理健康
贴心关怀获信赖

  除了保障老年居民基础的身体健康外,家庭医生们还要照顾到老人的情绪和心理,做他们的知心人。马婆婆和郭大爷是一对退休夫妇,儿女都不在身边。有一天,黎凤霞接到郭大爷的电话,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让黎凤霞紧张起来。“黎医生,你能不能赶紧来一趟我们家,你马婆婆突然喘不上气了,心慌难受,我不晓得怎么办。”黎凤霞知道,马婆婆有心脏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肌缺血。在黎凤霞的指导下,郭大爷先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时让马婆婆口含速效救心丸。
  接完电话,黎凤霞和同事两人迅速骑上电瓶车赶到马婆婆家。刚一进门,马婆婆就招呼两人,还挣扎着要起身为他们倒水。“马婆婆,您别动,注意身体。”“哎呀小黎,我一看到你们来了,就感觉病都好了一大半了,看到你们我就安心咯。”马婆婆这句真诚的话,让黎凤霞瞬间眼眶湿润。“老人对我们的需要,也许就只是在关键时刻能及时赶到,他们的信任也是我们不断优化健康服务的动力。”黎凤霞有感而发。

加入长照险试点单位
为养老注入新动能

  早在2006年,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开设了养老专区,形成了集疾病诊治、康复保健、健康体检、托老养老、姑息医学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这家城市里的“养老院”在解决高龄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养老问题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2021年3月,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单位。长照险是针对长期重度失能人员,为其提供的基础性护理服务,这对入住在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人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随着加入长照险试点单位,中心家庭医生也深度参与养老人群健康服务。医护查房、护工专业培训、科学照护计划制定、问卷信息收集……这一系列工作也成为肖海燕家庭医生团队、李林潘家庭医生团队的日常工作。
  “家庭医生的深度介入不仅让养老服务在医养结合上更进一步,也为我们的城市养老注入了新动能。接下来,我们还将从环境、硬件、定制化需求等层面提档升级,让中心的养老托老服务更多家庭。”中心主任禹箐告诉记者。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刘俊 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