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墙。
春夏之交,麦田里紧密充实的麦穗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掩映在翠竹之中的农家小院升起缕缕炊烟,如画一般的乡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是毗邻成都平原稻作文明起源地宝墩古城遗址的新津区宝墩镇龙马村。
近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关于命名2021年度“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和“成都市百佳示范小区”的决定》,龙马村榜上有名,这是该村继获评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后的又一殊荣。记者来到宝墩镇龙马村走访时了解到,该村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嫁接新业态,在纵横交织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道路正越走越宽,美丽乡村不但“活”了起来,也渐渐“火”了起来。
“依托独有的宝墩文化、传统农耕及现代农业等要素,我们将董林盘定位为国际研学林盘,以‘共建、共享、共治、共生、共融’为理念,营造6处生活场景、4处研学场景、3条旅游线路,塑造民居-田园-文化-产业‘四位一体’的乡村形态。”龙马村党总支书记付波桃告诉记者。
据了解,龙马村通过链接成都考古工作研究院,携手专业研学团队,将闲置的老村民中心打造成宝墩文化研学中心及宝墩考古研学基地。同时,通过培育在地居民成为农事讲师、林盘导游、手工匠人,提升村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当地村民和新村民还共同制定了‘林盘公约’,让龙马村董林盘真正‘活’了起来。”付波桃介绍说。
“从国际研学林盘揭牌到现在,我们总计吸引了1万余人到此开展研学,实现了年集体收入10万元,村民增收6万元。”据付波桃介绍,龙马村已经初步形成了“党组织+村集体+项目+农户”的乡村发展新机制,构建了现代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产业发展新格局。
据悉,由村两委牵头组织村民成立了谷粟忆乡旅公司,统筹全村资源和业态,建立共投共营利益链接机制,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目前,稻花香里、乡村厨房、林盘坝坝茶等乡村休闲餐饮业态运行状况良好。此外,龙马村还大力发展种植业,目前全村有农业职业经理人50余名,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20余家,流转土地10万亩种植优质水稻。
每逢周末,林盘入口处的周末市集便热闹非凡,村民们一大早就把自己生产的原生态产品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等待游客的光顾。“董林盘打造出来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周末我就在这里卖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水果补贴家用。”村民张大妈欣喜地说道。
付波桃介绍说,林盘打造前,附近村民在林盘堆放了很多杂物,影响整体风貌。提升打造后,不仅竹韵清幽,还发展了林下经济。“现在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都会自觉地去捡起来,村民开始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谈起开设坝坝茶点位的初衷时,村民方大哥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当地人本来就爱喝着坝坝茶摆龙门阵,在自家院子开设坝坝茶,闲时邻居朋友们可以来我这儿耍,有客人时我卖坝坝茶还能增加点收入,一举两得嘛。”
春有“菜花”秋有月,夏有“稻虾”冬有“学”——这是如今的宝墩镇龙马村最真实的写照。“龙马村将进一步梳理现有资产资源,深挖宝墩文化、农耕文化、林盘文化,发展创意农业,实现农商文旅整合式发展。”付波桃告诉记者。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杨铠 宝墩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