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四川

让火车、轮船“氢”装上阵

华西都市报2022-05-24 05:14:30.0四川

氢系统实验室。荣创新能供图

荣创新能董事长陈维荣

  2021年初,山西大同,伴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一台蓝白涂装的机车缓缓驶出车库。这是全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它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机车氢能利用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而实现机车核心动力机组关键技术突破的,则是成都一家2019年5月才成立的公司——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新能”)。
  成立仅三年就拿下如此大单,荣创新能凭借的是怎样的“硬实力”?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小巨人的秘密”报道团队走进这家公司,探寻其中的秘密。

每个发动机系统不足2立方米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荣创新能,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挂满专利证书的“专利墙”,其左侧则展示着公司的“最强大脑”:首席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4名技术顾问中有3人为海外院士。
  在厂房“系统装备区”,一个个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齐排列,每个发动机系统大小不足2立方米,却承载着带动百吨轨道列车运行的重要任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心脏”,就是一个“小”电堆。
  据了解,一般家庭乘用车所使用的小功率发动机,输出功率一般为几十到一百千瓦,一个电堆就能满足需求。而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动机,动辄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千瓦的功率,需要多个电堆协同完成,中间的协调和控制难度非常大。
  在荣创新能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破题之后,目前团队研发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最高能量转化效率达到64.47%。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为组长的评价小组评价该科技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瞄准新能源万亿级市场
  为火车、轮船装上“氢”心脏
  基于这项技术成果,荣创新能于2019年5月正式注册落地。此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先后拿下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认证,获得了走向国际铁路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荣创新能已有多个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应用项目在全国落地。与中车大同、国能集团、中铁武汉电化局等单位合作的样车均已完成交付,面向大型海上拖轮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作为一家从疫情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为何锁定氢能赛道?
  荣创新能董事长陈维荣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他就判断,相比于家庭乘用车,氢燃料电池最佳应用场景应该是在轨道交通系统。于是,当时在西南交通大学担任教授的他便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直到2016年终于攻破这项技术难关。
  “氢能成果应用领域宽广,从前端的制氢、储氢、运氢,到加氢、用氢,涉及产业链很长,市场容量巨大,蕴藏着诸多发展机遇。可以说,氢能源无论是在轨道交通、汽车公路、船舶航运还是分布式发电领域,都有望诞生万亿级产业。”陈维荣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让科研优势成为产业优势

  在四川,像荣创新能这样拥有科技成果的公司并不在少数,为什么它能够快速地将其转化为看得见的产业优势,成长为行业“小巨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如何打通的?
  “过去老师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学校所有,想要拿去和企业合作,需要层层审批,可能等到批下来,这个项目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陈维荣说,2016年,西南交大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专利从“学校所有”变为学校和老师“混合所有”,这就调动了老师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得益于政策支持,荣创新能发展一路顺畅。2021年3月,荣创新能成为首批获得四川“院士基金”投资的企业,这是服务于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主题基金,旨在更好地促进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川转化落地。
  “这代表省里对我们整个专家团队的认可,对公司技术领先性的认可。”陈维荣说。
  他下一步的愿望,是在四川建立一条氢燃料电池列车示范线,依托现有的技术优势,激发四川及西南地区氢能优势,对全国范围内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推广应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