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期待未来有更多关于爱国正能量的年轻化表达。
《那兔》的经典语录是,“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
爱国主义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截图。
以河南新乡籍战士肖思远牺牲为背景创作的动漫。
林超的办公室随处可见《那兔》的元素。
《那兔》主创林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熊英英 摄影 李佳雨 梁家旗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备受期待的国漫之一,《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大电影经过三年筹备仍未出笼,主创林超反而没那么急切了。“我们要每一步走踏实,而不是把一个番剧拉长到90分钟。”5月初,四川成都,林超拿起手边的大麦茶猛灌一口。这些年,他带着团队从北京到厦门再落脚四川,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来自大凉山的味道。
事实上,作为《那兔》系列的作者,在林超这里,故事始终有两个版本。
最为人所熟知的版本里,系列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几乎是以“横空出世”的姿态出现。尽管被戏称为“幼儿园画风”,但在各大网络漫画平台长期占据榜单前三。它被定义为爱国主义科普动漫,共青团中央评价:《那兔》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吸引青年人了解历史。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关于职业与梦想完美结合的“童话”。林超是隐藏在网络另一端的作者“麻蛇”,他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且自由宽松的家庭长大。幼时,他想做漫画家,画出国人自己的动漫;长大后,他开始用“兔子”讲述“种花家”的故事,简单诙谐的画风中,呈现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系列国内外重要政治、军事、外交事件。
无论是哪个版本,2011年都是故事的开始,那一年,“我兔”开始成为年轻人心中代表中国的形象。到2022年,故事似乎迎来了最好的剧情,党的二十大将召开,《那兔》的大电影正在制作中。
林超很认同共青团中央的评价,但他认为《那兔》推开的不只是一扇门,还有好几道门,“我希望别人再推开七、八、九、十道。”“你觉得好几道门还有哪些?”记者问。“就是我不知道,才期待有人推开。因为我相信,爱国不可能只有《那兔》这一种讲述。”林超回答。
2011年1月11日,成都黄田坝歼-20首飞,已丢掉画笔两年的林超,激动地重新拾起画笔,开启“那兔”的讲述。
林超和他笔下的那只兔子有点像,胖乎乎的,有点大大咧咧。他脾气很好,说起话来全是年轻人的“梗”,最近,他很喜欢的“梗”就是“网文作者断更去拯救中华民族”。
“说的是周恩来总理16岁时写侠义小说《巾帼英雄》,小说没写完,他就去参加反对‘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的学生运动了。于是,网友评价‘作者前去拯救中华民族了,小说自此无限期停更’。”林超偏爱这样的故事,投射到作品上,通过那些“种花家”的“兔子”,讲述历史人物更像普通人的一面。
1980年,“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上将访美,站在美军航母前,他微微踮起脚尖;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在试飞成功后,走在前面擦眼泪的瞬间;抗美援朝时,长津湖战役中,战士们忍住不能落下的眼泪……这些都被林超投射到“兔子”身上,逐一还原。
“我希望能告诉大家,英雄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大家也能在故事中找到力量。”林超觉得,做这件事的自己是帅并快乐的。顿了下,他补充道,“帅得排前面。”
“这是我第一次做一件事儿超过5年,而且,还在不断探索将爱国主义正能量用更年轻化方式表达。”说这话时,他正抱着自己从厦门带到成都的猫,那是一只纯黑的小猫,名叫“黑子”,“黑子”的日常就是在宽阔的办公区里遛弯或瘫着。
原本,“黑子”就是林超人生的理想状态。他的网名“麻蛇”,是来自母亲用家乡话对他的念叨“懒得烧麻蛇吃”,就是形容一个人很懒。“不懒的话,也不会隔了两年才真正开始画。”2009年,林超第一次画出兔子的形象,很快扔到一边。彼时,他有自己的工作,日常混迹于各大军事贴吧网站。直到2011年1月11日,成都黄田坝歼-20首飞,他才重新拾起画兔子的笔。“简直太提气了,从那一天起,我们中国空军有了属于自己的五代机。”直到现在,林超仍难掩激动,“我们的航空工业,一路走来,太不容易。”
发自内心的自豪,在当时的军迷中掀起了一股创作的热潮,从文字到漫画,大家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欣喜。
也是从那时起,属于“那兔”的讲述再也没有停下过。因此,当林超决定带着团队落地四川时,有朋友笑称为“蛇”的报恩,“是因为就是在四川、在成都,真正展开了‘种花家’兔子的讲述。”
林超说,“那兔”的每一次讲述,前提都是要先打动他,“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怎么去让别人喜欢?”
多年后,林超重新来到成都黄田坝。
他看见彼时歼-20首飞的场地前,有一架战斗机模型,广场里贴着“航空报国,富国强军”的标语。到了黄昏,居民们就到广场上遛弯跳广场舞,小孩子们在音乐中跑跑闹闹。
“那场景让我很感动。”林超突然就明白了“航空报国,富国强军”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安安心心跳广场舞,开开心心生活。”
这样的触动,还原在了笔下。林超说,“那兔”的每一次讲述,前提都是要先打动他,“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怎么去让别人喜欢?”
这样的标准,贯穿在整个系列中,被网友评价为“应该全文背诵”。
2014年,寻找选题的林超结识了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老人给他讲述战争现场、惨烈伤亡,他坦言很难切身体会,“因为我所经历的最大痛苦可能就是感冒、饿两天肚子。”结束时,老人的一句话震撼了林超,“老先生说‘等我们都死了,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在朝鲜战场的那些事儿?’当时我就决定,抗美援朝这个题,一定要做。”
随着选题的深入,在成都,林超见到了厚厚的三本战士名录,以及一份上甘岭战役的军事地图。面对美军密密麻麻的炮位和我方零星的炮位,有军校的朋友在他身边感叹:“真的很难想象,当年那些战士是怎么扛下来的。”
在同年的一次互联网大会上,林超作为救场嘉宾,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抗美援朝。他记得台下的听众哭得稀里哗啦。会后,有部队的同志找到他问:“小同志,你当过兵吗?我看你对我们部队感情挺深的,下次一起合作吧。”
线就这样搭上了。此后,《那兔》第四季、第五季均与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联合出品。同时,从共青团中央到国防部,再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等,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找到林超。
往深究,林超觉得,“那兔”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家的强大。
“一代人吃了两代人的苦,祖国才有今天的盛世。”林超坦言,现在的中国,是“那兔”讲述的基础、动力和底气,“很多人说要先感谢党和国家,我觉得这是应该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意味着爱国主义将有更多属于年轻人的讲述,这正是林超的期待。
在知乎上,“你如何评价《那兔》”的提问,一直在更新,有夸奖,也有质疑。其中,最集中的就是“不严肃”“把历史讲得太简单,不透彻”。
但林超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或者是直觉。
在“那兔”系列第一季,迎接志愿军遗骸归国,他设计了一段老兵和牺牲战友的对话。还是少年模样的烈士,懵里懵懂坐在一片空白中,年老的战友出现,絮絮叨叨说着现在的生活,说着喜欢的红烧肉、儿孙的孝顺,渐渐绷不住了,开始哭着说着想念,激动喊出:“咱再去三八线上浪一回!”
这是“那兔”系列中出圈的一段。即使是“浪一回”这句经典语录,也是出自一位83岁老兵接受采访时的原话。在制作中,林超要求对话背景是空的,这让动画总导演十一很质疑,直言干动画二十几年,没见过这么做的,“说我这样搞很不上路子。”
但林超很坚持,他想让观众把所有的视觉、听觉都集中在兔子的对话上,“空白的背景最合适,因为不做作,最朴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
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等。
这意味着,爱国主义将有更多属于年轻人的讲述,这正是林超的期待。从创作《那兔》之初,他理想的讲述方式,就是一把搂住受众肩膀,然后在耳边说:“喂,哥们,我跟你说个事呗。”
此前,共青团中央评价“那兔”系列,说《那兔》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吸引青年人去了解历史,但《那兔》只是一扇门,它并不能代表门背后的全部。想要更深刻地了解这个世界,还需要读更多的资料,做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把那扇门当成这个世界的全部。“我很喜欢这个概括。”在林超看来,“那兔”更像是一个序言,受众看到了,觉得很喜欢,然后才会去琢磨,往深度里去了解这件事。
未来五年,围绕《那兔》IP,林超团队将探索完成一些偏低幼方向的呈现,以此让青少年在动画题材上有更多选择。
其实,按照林超的期待,《那兔》所播下的种子,早已开花。
在哈尔滨的一所高校交流时,一个学生告诉林超,自己有个朋友,人聪明家庭条件好,原本没有太大志向,但在看了《那兔》后,以当年前十的成绩考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现在已经在亚丁湾执行任务。
还有一位在国外深造生物医药的女孩,放弃了更好的团队和条件,选择回国做研究。她告诉林超,自己选择的领域可能比较难,但关系粮食供应,能够参与其中,哪怕作出一点点贡献,大概就是她能对祖国作出的最大贡献。
林超珍惜这样的讲述,这是他的初心,也是动力。这几年,有人通过《那兔》被影响被触动,也有人给他带来震撼、感动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0年6月,河南新乡籍战士肖思远在对外斗争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一张照片展示了肖思远烈士和他母亲的微信聊天记录。人们从已经破裂的手机屏幕上看到,这位年轻战士的微信头像,是《那兔》中一个身着解放军军服、手持95式自动步枪的兔子形象。
得知这个消息时,林超觉得有一种悲伤与惭愧交织的复杂感受。对他而言,肖思远烈士才20多岁,还没有结婚,“明明还是个孩子的模样,却在保护我们。以前提起军人,大家印象中都是‘解放军叔叔’,但这件事让我认识到,现在在一线战斗的,是一群‘解放军弟弟’。我们身为‘大人’,正在被一群‘年轻人’保护着。”
“所以,我们年轻人既讲道理也爱国。”林超说,此前,共青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告诉他,之所以找到他合作,是因为他们新媒体部的一位小姑娘,有天中午一边吃饭一边哭,小姑娘拿着手机指着《那兔》说,这个太好看太感人了。领导一看,真挺好的。
那如何让《那兔》继续好下去?
林超透露,过去五年,四川的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未来五年,围绕《那兔》IP,团队将探索完成一些偏低幼方向的呈现,以此让青少年在动画题材上有更多选择,“希望能由IP孵化到生产制作再到经营销售,做一个闭环,把好的IP由我们自己的手慢慢养大,成为一个巨人。”
命运是神奇的编剧,林超时常会想起,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上,他第一次说到自己的理想是做漫画家时,小朋友和老师都给他热烈鼓掌。
显然,属于《那兔》的讲述,将紧紧联系着这个时代,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