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关金牛道 (王兴蓉摄)
朝天关旧址
□粟舜成 朝天关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与剑门关、七盘关、天雄关并称宋元“蜀道四塞”,是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的古关隘之一,被誉为“蜀门天街”,有“蜀道之险,朝天为首”之说。
在历史长河中,朝天关雄踞于秦岭南麓、川陕结合部、嘉陵江上游、金牛古道上,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民族的碰撞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社会的进步与反复、民众的苦难与欢欣。它是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蜀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朝天关踞于广元藁本山(今曾家山)南之小漫天岭(今朝天岭)、明月峡峭壁之绝顶,距朝天城区南5公里。当嘉陵江畔的明月峡古栈道通行之后,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便由朝天岭改为沿江峡而设的嘉陵云栈。但是,嘉陵云栈时常被战火焚毁,交通屡屡中断,朝天岭上的古道便成了与嘉陵云栈并驾齐驱的重要通道。
“小漫天岭”一名最早见之于中唐诗人元稹的诗《漫天岭赠僧》。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金牛成都驿道”引南宋范子长《皇朝郡县志》云:“朝天岭即漫天寨也。”
“朝天”一名最早出现于晚唐散文家孙樵的《出蜀赋》:“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朝天岭”一名最早出现于北宋诗人宋祁的《朝天岭》:“天岭循归道,征旟[yú]面早暾。滩声逢石怒,山气附林昏。”而“朝天关”一名则最早出现于北宋文学家苏洵的《题阎立本画水官》:“风师黑虎囊,面目昏尘烟。翼从三神人,万里朝天关。”以及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神女庙》:“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
从北宋开始,有关“朝天岭”“朝天关”地名的方志文献记载开始多了起来。如:
(宋)《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四之《利州景物下》:“朝天岭,路经纪险,遂开此道,人甚便之。”《元史·赵阿哥潘传》:“徙伐蜀,斩朝天关,乘嘉陵江至阆州。”(明)嘉靖《保宁府志》卷二之《舆地纪下·山川·广元》:“朝天岭,在县北六十里,乃蜀汉之通衢、朝天之要路,山势崔嵬,路径绝险。”(清)嘉庆《大清一统志》之《保宁府·山川》:“朝天岭,在广元县北。”……
朝天关建于唐末,由尚书省刑部司门郎中总管,设上关令1人、丞2人。晚唐时,关上筑有漫天寨。北宋时,关上建有哨所、营盘、神女庙。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关下置上关铺。元至元三年(1337年),左都司拨专银修建朝天关楼、炮楼、哨楼,元至正元年(1341年)告竣,时为金牛道上第一座大关楼。岭上扩建了古寨,兴建了驻防军营等,重修了神女庙和其他生活用房,这一古道重新恢复了往昔“车辚辚,马萧萧”的繁荣景象。明、清时,关上兴建了褒忠祠、皇恩寺等,渐渐形成一条南北行旅伫足而息的繁华街市,带动了商业的隆兴,民房、商店、庙宇、兵营等一线排开,有“北门天街”之谓。
然而,斗转星移,自民国时期古道废弃,关楼塌毁,再加上山高谷深,人迹日稀,如今能看见的,不过数段九尺宽的青石板古驿道、残留的古祠、营盘旧址,以及星散的残碑断壁。但“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正是这些残垣断壁、只砖片瓦,留给后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一种历史真实的美,一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的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越发凸显。
朝天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800年来,一代代英雄豪杰龙争虎斗,在此上演了一幕幕英勇悲壮的战争剧。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纳司马错之策,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兵攻蜀。秦军从秦国都城咸阳出发,沿褒斜道、金牛道南下攻打蜀国。朝天关上,曾经奔驰过秦军的铁骑。蜀王亲自率兵拒敌,双方在今广元市城南的昭化(古称葭萌)展开激战,蜀国兵败,蜀王逃往武阳(今四川彭山),被秦军所杀。十月,秦军平定全蜀,并设置蜀郡,至此,经历了十二世的蜀国开明王朝宣告灭亡。
公元前206年正月,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治理巴、蜀、汉中三郡,都城在南郑。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向项羽表明没有东扩意图。4月,刘邦挥军北上,从成都出发,沿金牛道走朝天岭、筹笔驿,过曾家山(古称藁本山),仅用一月时间便回到汉中。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顺利挺进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开创大汉王朝事业的序幕。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北上,水陆并进,经朝天岭、明月峡古栈道、筹笔驿,攻汉中,杀灭曹军大将夏侯渊而居汉中称王。
220年至280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蜀汉大军出祁山,伐中原。为了战争的需要,诸葛亮开剑门阁道,修整明月峡栈道,修葺朝天岭、金牛道。朝天关的奇峰幽谷间,曾映照过蜀汉丞相羽扇纶巾率军北伐的清瘦身影。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率重兵攻蜀,宋军于阳平关分两路攻朝天关,蜀军死守关隘,山上设滚木垒石,嘉陵江中设铁索刀钩,岸畔置火箭弓弩。宋军攻关数日不克,遂改强攻为偷袭。王全斌亲率五千精兵夜袭朝天关,活捉后蜀监军刘延祚。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利州路经略使刘子羽及其属下吴阶、吴磷与朝天镇统制官王俊率五千军兵踞朝天关,于潭毒关设伏,待金军进入伏击圈后,滚木垒石、火炮弓弩齐发,金军措手不及,不到半日,死伤3000余人,被俘1000余人,损失战马1000余匹,金军仓惶败北。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左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在明月峡、朝天关抗击蒙军入蜀,曹友闻“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宋史·曹友闻传》)。宋理宗诏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谥“毅节”,赐庙“褒忠”,并在朝天关立祠以祀。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由陕西宁强兵分三路南下入川,至朝天关会合后,继续南进,不足半年便攻占了昭化、保宁、梓潼、绵州等地。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由陕北南下攻蜀……
历代英烈葬身于此,忠魂魂绕朝天关。
自古以来,朝天关金牛道一直是陆上商贸物流的主要通道,商贾马帮往来络绎不绝。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时,需从巴、蜀向汉中等地运送大量军粮。通过艰险的明月峡、朝天岭,一般畜挽车根本不能通行。于是,他设计了“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以解决问题。
唐代,朝天核桃由金牛道运到长安。宋人李良臣在《东园记》这样描绘当时的商业盛况:“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乎通逵,层楼复阁,荡摩乎半空。”金牛道上的明月峡、朝天关,驿铺相望,商贾云集。宋代诗人鲜于侁诗云:“舟航日上下,车马不少闲。近邑辏商贾,远峰自云烟。”
两宋时期,朝天关下,驿铺、客栈林立,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商业空前繁荣,形成川、陕、甘商贸货物集散地。朝天驿“地控秦蜀,势扼巴蜀”,成为“水陆四冲”之物资转运枢纽。
明、清时期,川陕驿道多次整修,道路拓宽,可行二轿四马;同时开辟米仓道等新道,为商贸快速转运创造了条件。从成都到京师,单程仅需十六七天。官府转运,私商私运,纷纷取道川陕,朝天关驿道一派繁荣景象。乾隆《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载:“商贾云集、货畅其流,财源广积。”朝天民谣云:“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烟。”为确保古道商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还在朝天关设置关卡,检查走私盐贩。
朝天关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唐代元稹、高骈、罗隐,宋代苏洵、苏轼、文同、陆游,明代杨慎,清代王士祯、李调元、彭端淑、张问陶等文人墨客在此凭吊书怀,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章。
北宋文学家文同《过朝天岭》诗云:“双壁相参万木深,马前猿鸟亦难寻。云容杳杳断鸿意,风色萧萧行客心。”
明代诗人杨慎《朝天岭》诗云:“落日半山坳,掩映栗叶赤。行客早知休,前溪多虎迹。”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题诗《朝天关》:“朝天在天上,嗟呀少行人。怒目似相待,撄啮何狰狞。不知我亦谲,轻舟过无声。双桨不惊鸥,玩此一水清。”
朝天关风光旖旎。朝天岭与金堆山(原名火焰山)对峙,山峰绵亘,曲折起伏,悬崖百丈,石磴盘空。关上是绝壁陡峭的危崖,崖下是浪花飞溅的嘉陵江。关峡一带,每当旭日初升,万道霞光,灿若仙境,故明、清四川保宁府将“朝天晓霞”列入“广元十二景”之一。朝天关一线有金牛古道2000余米,以及数十处宋元时期的营盘、哨所、瞭望台等遗址,还有九折岩(今名九道拐)、慧缘石等自然景观。游客不出朝天关,便可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身呼日出,天地共悠悠”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