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牛咬斗纹金饰牌(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胡人头饰件(战国)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藏
青铜杖首(战国)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包金青铜节约(战国)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藏
伫立羚羊形青铜杖首(战国)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10月26日,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建馆25周年馆庆日,当天,“塞外雄风——鄂尔多斯青铜器精品文物展”在三星堆博物馆全新开展,为游客献上一场南北青铜器之间的“对话”。
内蒙古鄂尔多斯,其地域南过长城,三面环黄河,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亦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碰撞的交融地。公元前1500年左右,鄂尔多斯青铜器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交流碰撞下滋养长成。
鄂尔多斯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的庄重、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不同。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鲜明、器类丰富,其最大特征是实用性强、体量小、动物装饰题材丰富,表现出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
此次展览萃集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和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精品重器208套270件,其文物品类包括短剑、流星锤、鹤嘴斧等兵器;铜刀、铜鍑、铜锥等生产生活用具;当卢、马面饰、节约、车辕饰等车马器。还包括彰显早期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特色的冠饰、项饰、腰带饰等。
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北方气候日趋干冷,早期北方民族的生业也随之转向草原畜牧、放牧狩猎,人们逐水草而居。此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多方位呈现当时北方的草原文化气象。
其中,马背雄鹰——生产生活单元,由塞北牧歌、跃马扬鞭、衣冠环佩三部分构成,以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中的青铜兵器、车马器、用具、装饰品等实用器具,勾勒出驰骋草原、恣意昂扬、奋进不息的四季生活画卷。人们或飞奔骑射、驭马围猎;或协力劳作、刀斧铿锵;或整理衣冠、妆点威仪……器物虽小,却无不折射出塞外马背上民族的英姿。代表器物包括鹰顶金冠、鹤嘴斧、鎏金带钩、带扣、虎牛咬斗纹金饰牌、铜鍑、金项圈、双豹纹青铜泡饰等。
在草原之光——艺术与信仰单元,以虎、豹、狼等动物纹为造型的特色青铜器,艺术造型自然淳朴、风格多样、构景逼真,具有浓浓的原生态之感。除了虎崇拜、日月崇拜等,不少属于首领、神职人员使用的具有特殊用途的器类占有相当比重。精神源泉与敬天奉神两部分,不仅传达出北方草原上弱肉强食的腥风血雨,也表达了人们对祥和安宁的强烈期盼。代表器物包括蛇首青铜匕、鹿首青铜匕、双马撕咬纹青铜饰牌、虎衔羊纹青铜饰牌、子母虎形青铜挂钩、圆雕羊柄铜灯等。
蹄音悠悠——多元文化交流单元,精选了青铜饰牌、饰件、杆头饰等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典型器物,通过不同文化因素对比,展现早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欧亚各民族互鉴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代表器物包括嵌宝石虎鸟纹青铜饰牌、鎏金奔马纹青铜饰牌、青铜鹿首刀、虎豕咬斗纹金饰牌、伫立鹿形杆头饰、怪兽纹金饰片、马形青铜梳等。
三星堆博物馆1997年10月26日建成开馆,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博物馆已从当初遗址一角荒芜的河滩地,到现在的青铜馆、综合馆、文创馆、修复馆逐一修建开放。目前,三星堆新馆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2021年以来,三星堆发掘出多件国宝级青铜器。此次“塞外雄风——鄂尔多斯青铜器精品文物展”携北方精美青铜器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一场南北青铜“对话”拉开帷幕。
从10月26日至明年1月31日,游客可以在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临展厅,一览鄂尔多斯青铜器精品文物,在南与北、农耕与游牧的对话中,感受来自千百年前的满满烟火气。
此外,为庆祝三星堆博物馆建馆25周年,今年,三星堆博物馆举办了“全国博物馆特色文创月饼云上展”“玉见敖汉——敖汉出土史前玉器精品展”等多项精彩活动。
三星堆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星堆将继续深化研究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探索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之路,推动三星堆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古文明学术研究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