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中国空军歼-20战机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式上进行飞行表演。 新华社发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展出的歼-20模型(2021年9月27日摄)。 新华社发
冯攀龙
每一次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
2021年以来,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猛,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新型隐身战机、大型空中加油机等领域取得全新突破,新时代的航空强国建设开启了新征程。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战机歼-20为代表,当一件件大国重器翱翔蓝天时,同样有一群人值得被铭记,他们隐匿于幕后,仰望苍穹,他们也有壮志凌云,但因为国之重器的特殊性,只能做中国战机背后的奋斗者、守护者。
来自航空工业成飞的飞机铆装钳工冯攀龙,便是航空领域的万千奋斗者之一。
2022年,是冯攀龙进入飞机铆装行业的第八年。这个“90后”,稳重、寡言,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气质,但留给同事更多印象的是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从事飞机铆装钳工以来,冯攀龙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业务技术和文化知识,像颗“螺丝钉”一样坚守在飞机铆装领域。8年里,他从2015年新员工培训结业考试取得第一名,到2018年第六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飞机铆装钳工比赛第一名,再到航空工业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挂牌,人生实现了跨跃。如今,冯攀龙不仅是一名铆装钳工,他还是新学员的实操老师,协助公司开展技能培训,承担起技艺传承的重任。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拼过”的故事都不能被讲述。但在冯攀龙看来,“拼过”的记忆串联起来是航空人努力实干的每一个当下,更是战机划过蓝天,传递出的大国空军自信。
今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航展。4架歼-20五代隐身战斗机组成编队出现在珠海金湾机场上空,并在完成相关训练科目后首次降落在珠海金湾机场。当天,距离珠海1700公里以外的成都,冯攀龙也正拿着手机观看航展飞行表演的直播,“两架歼-20进行八字交叉飞行后,其中一架直接来了个90度的垂直拉升,连续横滚之后再次进行了垂直跃升,直接穿入云霄。”
歼-20,代号:威龙,是航空工业研制的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你在天上看到的每一架歼-20,它的某些部位,都由我们参与制造。”冯攀龙说。
2015年,冯攀龙从西安航空学院毕业,以结业考试总排名第一的成绩入职航空工业成飞。他跟随师父负责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与歼-20相关,“我们主要负责机身的装配工作,包含机身预装配、铆接安装等生产操作。”
毫不夸张地说,在歼-20全线生产过程中,冯攀龙所在的工作团队从未缺席。冯攀龙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歼-20真机,是在2015年入职后的第二个月,他跟随师父去试飞站,“当天有一架飞机要试飞了,师父过去配合参与工作,便带上了我,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歼-20。”
冯攀龙笑着说:“其实入职第一天看到成飞门口的那架歼-10模型已经很震撼了,亲眼看到歼-20那种心情真的无法言喻。我围绕着试飞站的那架歼-20,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
“以前说起歼-20,不只是公众,就连我们一睹真机的次数也不多。而现在,歼-20已经起降在中国航展上,距离公众的距离也就短短几米远。”在冯攀龙看来,这意味着中国航空自信正在走向世界。
如果说歼-20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起降让国人为之骄傲,那今年12月9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公司,更是中国飞机工业征程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大飞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全国共有数百家企业参与研制。而从机头到航电系统,再到机舱娱乐设备、灯光等,C919从外到内,从头到尾,都不乏“四川造”。参与机头制造的人员中,就有冯攀龙的身影。
C919机头长约6.66米,宽3.96米,高4.13米,重达2.4吨,体积、重量都创下新高;包括驾驶舱、前起舱、壁板、机头地板、舱门等几大组部件,涉及模块300多项,安装零件上万件,螺栓、铆钉等标准件更多达十几万件。
2018年10月,因工作原因,冯攀龙被临时抽调到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部分C919架次的机头制造。“能够参与到C919大飞机项目中,肯定很自豪。”冯攀龙透露,他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机头壁板、地板等零件安装。
“那三个月可以说是‘拼’过去的,每天从上午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每天的突击任务虽然累,但很充实。”彼时,白天参与C919大飞机机头制造工作的冯攀龙,晚上还要继续加班,因为那时候还有一场重要的比赛等着他——第六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三个月后的决赛,飞机铆装钳工比赛项目中,冯攀龙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交付那天我在办公室观看了直播。在四川,对C919正式交付翘首以盼的相关参与者不下千人,大家的心情应该都是一样的激动和自豪。”而能够抽出时间乘坐国产大飞机C919去旅行,就是冯攀龙的计划之一,“从2017年首飞成功,到2022年获得型号合格证,再到正式交付,中国航空人向祖国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也将咱们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的梦想照进现实。”
从10月到现在,冯攀龙只回过三次成都,其余时间都在外地出差,“以前的工作比较单一,只用做好手头上的任务就行。现在就复杂多了,要把脑子里的经验和想法落到纸上,对于我这样的技能人员还是有些费劲。”
“飞机上的蒙皮是靠一颗颗铆钉组装起来的,而一颗铆钉的精确度,往往关系到整个机身的安全。”冯攀龙说,一架飞机上有成千上万颗铆钉,每一颗铆钉孔的加工误差都必须控制在零点零几毫米。
“干我们这行,关系到千万人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打好每一个铆钉,钻好每一个孔,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用冯攀龙的话来讲,就是要当好飞机铆装领域的“螺丝钉”,数年如一日地钻研磨炼技能,扎实地坚守在岗位。
出差的这几个月里,冯攀龙不仅需要每天进入车间工作,还要观察车间工作人员手头上的活儿,“包括铆接装配的方式方法,有没有更优化的途径去完成,或者有哪些疑难点,所有飞机铆装上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提起2022年那些“拼过”的记忆,冯攀龙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航空工业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今年初,15名青年技能型人才通过选拔分配到工作室,由他领头开展持续性的训练与培养工作,“工作室项目的开展,于我而言是新的起点,是传承也是一份责任。”
另一件事发生在今年9月1日18时,成都市青羊区黄田坝,一群身穿蓝色工装服的人,骑着电动车、拖着行李往车间赶,冯攀龙正是其中之一。“通知闭环管理后,几乎所有同事都默契地返回车间工作。车间里,铺满了一张张折叠床,我们的工作和往常一样。大家都是‘逆行者’,为了航空事业,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难题。”
入职8年来,因为真诚的投入与热爱,冯攀龙一直在用“拼”去见证和经历。而在中国航空事业中,这些或大或小的“拼过”,也正因为有像冯攀龙一样的千万航空人,而更加珍贵、且必要。
当然,于冯攀龙个人而言,2022年最重要的是,他“拼过”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很幸运认识了我的女朋友,我们计划在明年举办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