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特别报道

河南郏县三苏园:那村那坟那人

华西都市报2023-03-01 02:17:59.0特别报道

三苏坟外的两棵古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色条幅。

  刘楠副教授发起“守护苏东坡”云村民计划。

  胡晓娜老师把东坡当亲人。

  坟,对中国人而言,绝不是一片平平无奇的土堆堆,而是一个维系逝者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的坐标……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小峨眉山下,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冢和其父苏洵的衣冠冢。苏坟寺村,一个看似寂寂无名的小村落,已经静静地守护了三苏920年。
  自北宋苏轼、苏辙二公葬郏以来,每逢春秋两祭,全国各地的三苏后裔都相聚郏县祖茔,祭祀祖先。
  这里的村民,已经在骨子里把三苏当亲人。

一台坟茔前的全民“村晚”

  2023年早春二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东坡”采访组抵达苏坟寺村,第一眼,是一台热热闹闹的全民“村晚”。
  村晚的主题全部围绕三苏:农夫与“苏东坡”隔空对话,问大文豪为何魂归河南偏僻小村;村民扮演的苏辙与苏东坡在海南培养的第一个举人相聚,帮哥哥兑现续诗情缘;古装情景剧演绎苏东坡与王闰之合葬本村的爱情,最后呼吁为东坡这个无名贤妻立碑……各地“云村民”也在云端亮相: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轼后人苏东等发来了视频祝福,书画家秋石先生赠送了书法牌匾,全国三八红旗手秦丽敏等人为返乡大学生开办的“新东坡农场”点赞……
  看到台上的热闹阵仗,让人完全无法想象,整台村晚从筹备到演出只有十天,却因为苏东坡,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由郏县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发起。
  村晚结束后,刘楠已经累得声音沙哑:“我这个草根导演也是赶鸭子上架,最早有这个春晚创意,我一直很纠结,会不会是一厢情愿的形式主义?在动员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东坡文化基因其实一直埋藏在这个村,一台小小的春晚也是激发村民表达文化自信的过程。有一个情景剧《红石马槽引发的村民守护》,一个男角色换了三次,没演过,害羞退缩,这时,是村里一位老师动员:‘人家刘楠老师带着大学生帮咱们排练,咱们自己的故事为啥不好好演?’最后稳定了军心。”
  刘楠逢人就推广“守护苏东坡”云村民活动,目前已经聚集了来自黄州、杭州、常州、儋州等地的苏轼研究专家以及苏粉。
  在记者即将成稿时,刘楠已经飞赴海南儋州参加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并促成了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旁的七里村与苏坟寺村的东坡文化结盟。

一本珍藏了28年的小册子

  胡晓娜是茨芭乡中学的语文老师,她有一本珍藏了28年的小册子,现在拿出来看,已经显得非常粗糙了,但恰恰因为岁月,使它显得愈发珍贵。
  这本几十年前油印的小册子,记录着三苏园里每一个景点的故事与渊源,可以让每一个来三苏坟的人,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
  “最开始这两个院子是没有围墙的,后来扩建才把整个这些地方都圈起来了。”胡老师指着三苏坟旁边的围墙说。曾经,她的家与三苏坟只有一墙之隔。
  胡晓娜丈夫的爷爷是苏坟寺村人,曾在特殊年代保护过三苏园的元代石碑,从邻村嫁到苏坟寺村的胡晓娜也经常听老人们讲三苏的故事,“当时只有口述,没有文字,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给记录下来。”
  她自称与东坡先生有一个很大的缘分,“我非常感恩东坡先生。”
  当年学校下来一个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胡老师接下此课题,“我把它变成了三苏文化与语文教学,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后来这个课题顺利通过,使我的教学生涯得到很大提升。我非常感恩东坡先生给予我的文化汲养。”

一对父子的传承接力

  每晚,当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三苏园里,总有一群人手拿电筒,披星戴月巡逻在“国保”院内。
  这群人就是三苏园的守护人。
  丁国辉,是郏县三苏园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兼三苏纪念馆馆长。
  如果从在东坡小学上学算起,47岁的他和三苏结缘已经将近40年时光了。
  随着丁国辉因爱结缘、子承父业,在苏坟寺村留下了父子两代接力守护三苏墓园四十载的佳话。
  1984年,郏县三苏纪念馆成立,丁国辉的父亲丁清和从郏县文化馆调任到离县城23公里远的三苏纪念馆,担任第一任馆长。
  丁国辉回忆,当时8岁的他随着父亲,在苏坟寺村里的“东坡小学”上学。纪念馆也成了他的家,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地方。
  1995年,恰逢三苏纪念馆招工。已经在平顶山市经商的丁国辉经过深思,义无反顾地走进三苏纪念馆,和父亲成为了同事。
  2000年,丁清和光荣退休回到郏县居住,丁国辉和其他4位同事继续在这块被大文豪苏东坡最终选定的地方坚守。
  2014年,他接任第六任三苏纪念馆馆长。

一场冥冥中的彼此护佑

  采访时,还未出2023年正月,当地人把三苏园当作踏青之地,孩童们在家人带领下,祭拜、游园。
  王亦芳是胡晓娜的学生,目前正在读大学,她的小时候也和现在这些孩子一样,把三苏坟当玩耍的地方。
  “特别是夏天,因为这里面树比较多,特别凉快,暑假的时候,一待就是一个下午。”王亦芳说,每年三苏公祭,学校也会组织大家前来,算是春游。
  “如果到三苏坟那边儿,先要经过大殿,大殿里特别黑特别凉,我们每次从大殿过,因为有点儿害怕黑暗,就跑着穿过去,一下子就见到了光明。接下来就是三苏的坟墓,但我们也不会感觉害怕,因为有光有亮,就感觉特别开心。”王亦芳说。
  小王从小在东坡小学上学,她身边的同学也大都是苏坟寺村的,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葬在这里。“课堂上老师教苏东坡诗词的时候,我们都会说:‘这个作者不就是我们这儿的吗?’学起来另有一番乐趣。”
  读大学时,在六人间宿舍里,三个外省的、三个河南的,大家说起各个地方的名人,小王当仁不让地讲解了苏东坡安葬于郏县苏坟寺村的故事,外省的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惊异,不停地追问,这也促使小王想要更多地了解苏东坡,了解三苏与苏坟寺村的渊源。
  小王做过一个跟苏东坡相关的课件,“据统计,苏东坡是我们教科书里出现诗词最多的人,我们都感觉,考试的时候,苏东坡会保佑我们。”
  三苏坟外的两棵古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色条幅,祈求孩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的尤其多。
  胡晓娜介绍:这是当地的风俗,就是“把孩子认给东坡了”。每逢清明或者东坡生日的时候,附近的人都会携家带口来三苏坟拜一拜,磕磕头。
  经过“守护苏东坡”云村民项目的努力,苏坟寺村成功获得了国家传统古村落后续修缮资金,以及蔬菜基地大棚建设的扶持资金等。
  2月13日,苏坟寺村书记王留勋在“守护苏东坡云村民团”微信群,晒出了蔬菜大棚里播下的蔬菜种子已经发芽的图片,苏坟寺村的东坡文化宣传栏也一点点立了起来。
  刘楠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积极整合资源、汇聚云村民多元力量,激发本地农民主体性,发挥1+1>2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文化自信,探索东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
  三苏园的园区也由原来的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扩建到如今总占地面积680余亩(约45万平方米)。丁国辉园长说:“面对新的机遇,我们都对园区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更加干劲儿十足。”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苏轼的词安慰了世人900多年,其中也包括胡晓娜。
  新学期开学了,胡晓娜将一如既往地向同学们讲述东坡诗词与三苏文化。
  “最难忘的就是他那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安在当下。不管生活多艰难,这都是咱中国人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胡晓娜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河南郏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