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川北大木偶戏亮相央视“六一”晚会。
6月1日,在央视《致未来》“六一”晚会中,川北大木偶的亮相让观众惊艳不已。事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以及该剧院艺术生产培训部部长刘钰美,解读登台背后的故事与巧思。
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甚至可以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其他一些动作。川北大木偶传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艺术,从其表演的特点及其本身,都能管窥出古时木偶艺术的精彩。
唐国良介绍,本次川北大木偶戏的演出,以少儿戏曲和地方非遗结合的形式展现,包括了京剧、豫剧、川剧等多个剧种。在前期的沟通中,剧院曾介绍了川北大木偶戏的多种“绝活”。经过近一周时间的反复沟通后,最后择定了表演大靠、变脸等技艺。
5月20日,来自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10名青年演员、工作人员抵达北京,开始了彩排工作。“我们的演员与小演员们在节奏、动作等方面,可以说配合得天衣无缝。”唐国良说,这也是小演员们第一次与川北大木偶合作,他们的表演十分卖力,“节目导演在现场说,第一次感觉到戏曲跟大木偶戏的配合如此‘有彩头’。”
为了能够融入到这些戏曲中,也为了能够让现场的表演效果更好,刘钰美介绍,本次表演一反木偶戏表演中演员在帷帐后的常态,采用“人偶同台”的形式,也就是既能看到木偶,也能看到演员本人。“这样的表演形式,是在考虑大众接受程度后,所做出的创新举措。”
刘钰美说,最开始接受“任务”的时候是5月初,“时间已经比较紧迫了”。而节目组所给出的快节奏音乐,也让剧院的演员们有些不适应。“要在这么快的音乐中展示我们川北大木偶,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剧院的协调下,演员们数着拍子、卡着节奏点,一遍一遍地练,一连练习了十余天,才将动作与现场音乐协调相宜。
而为了这一次的表演,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还专门设计了动作,例如抖靠旗、变脸等等,意在给全国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展现川北大木偶戏的特点。
刘钰美记得,在彩排的时候,曾无意中听到两位工作人员的谈话。“这个木偶这么大,是哪里来的呀?”“他们是从四川南充过来的。”刘钰美没有想到,节目现场能够有人认识川北大木偶,能够了解这个剧种。而借助这次“六一”晚会,电视机前更多的观众认识了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在“六一”舞台上亮相,实际上产生的是双向影响。唐国良说,本次表演让他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即回到南充后,组织一些类似的节目,邀请青少年前来参加,“非遗也可以从学校抓起,从小朋友抓起。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对此,刘钰美有着同样的感受:“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让川北大木偶戏能够在更大平台上进行传播,得到认可。来自不同地区的演员相互交流,这也是一种宝贵财富。”
目前,四川省大木偶剧院也在持续培养新的传承人,整理保护传统剧目,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广木偶戏文化,传承、发展川北大木偶戏。
“我们在保留川北大木偶戏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尝试融入现代的元素和表演形式,例如刚才介绍的‘人偶同台’。”刘钰美说,“我们还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创作了一些新的剧目,例如《千里共婵娟》等,既能表达川北大木偶戏的独特魅力,也能符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需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据四川省大木偶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