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展出的巴金童年故居四合院模型。
金丝楠缠枝莲龙凤福寿连绵十扇围屏。图据四川大学博物馆
脊兽装饰。
在广袤的川西平原上,四合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典型的民居形式。它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四川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四合院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处雕梁画栋,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沉的乡情。
随着现代化步伐加速,古老的四合院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而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民俗展区里,学者们用模型深度还原了当年四合院的全貌。望着展区里的瓦当脊兽以及各式各样木质雕花家具,仿佛还能看见从前的居民喝茶、摆“龙门阵”怡然自得的样子。
早在东汉时期,四川民居已有了四合院的雏形。在一件出土于成都郊区的画像砖上,详细地刻画出当时四川民居的全貌:院落以围廊分隔,前堂、后寝、厨房、库储划分井然有序,功能明确;东院还有高高的望楼。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经济发展,封闭式的四合院成为四川民居的主流样式。所谓四合,指东、西、南、北四面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分布着正房、龙门、天井和檐廊等功能区。
正房是四合院最核心的区域,通常有三间房屋。最中间的是堂屋,它宽敞明亮、装饰华丽,用以供奉祖先和待客议事;堂屋的东西两侧是卧房,东侧通常居住的是家族长辈或重要客人,而西侧则是家中晚辈的居所。
“龙门”,即四合院的大门。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它不仅是家的入口,更是邻里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每当闲暇之余,戚友乡邻便会聚于“龙门”处,摆起“龙门阵”,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悲喜。
四合院中间的院落被称为“天井”,承载着通风、采光、晾晒衣物和种植花草等多种功能。它由石条砌成台阶,中间用石板铺成平面,下面掏有排水沟,可以承接从屋檐倾泻而下的雨水。
大小院落中的龙门、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共同构筑了一方独特的“小天地”。在这里,家人们可以纳凉避暑,妇女们可以手工劳作,孩子们可以嬉戏玩耍,邻里们则可以品茶下棋、畅谈人生,共同编织起四合院的浓浓乡情。
穿斗式结构,长长的出檐,青瓦做屋顶,方格竹编夹壁墙,这就是川西四合院典型的特征,如果要用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
川西四合院屋顶多由黏土烧制的小青瓦覆盖,这种小青瓦经过洇窑后呈青灰色,颜色沉稳、古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说是冬暖夏凉。从高处俯瞰,层层叠叠的小青瓦犹如一群展翅飞翔的黑色燕子,优雅而富有动感。
出檐长,是四合院屋顶的又一显著特点。屋檐向外延伸,常出挑—至二个步架,达一米或一米五以上。这种设计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
“穿斗格子墙”则是对墙体的描述。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构造方式,它以柱子和横梁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榫卯结构将二者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框架。墙体上还开有格子状的窗洞或装饰,方便采光、通风、增加墙体的透气性。
在修筑过程中,先民们往往就地取材,无论是“小青瓦”还是“格子墙”,都体现了他们经济节约、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这些元素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四合院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四合院的装饰风格往往清淡素雅,简洁大方,追求的是实用与舒适。然而,一些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则在装饰上追求精雕细琢。
在堂屋、花厅等重要场所,大户人家喜欢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雕刻内容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形象。
房屋的檐口还会使用瓦当来保护飞檐和美化轮廓,图案多为盘龙纹。此外,官式建筑主殿屋脊上,还会安放房屋瓦件的守护者——脊兽,它们是塑造成不同动物形象的瓦饰,有预防火灾、辟邪镇宅之意。
四合院的大门更是体现着主人的品位。大户人家很注意大门的朝向及一些细节设计。做官的要在门口筑几级台阶,以示高高在上;经商的要在门口设一高高的门槛,以防肥水外流;读书人要在门口摆一对石门墩,上面刻着书箱,表示书香门第。
此外,大户人家的四合院里还有雕刻精美的匾额对联,如宜宾某宅内对联为“养精神闹中取静,寻快乐忙里偷闲”“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品节贤明德性坚定”,这些都体现了四川人追求巴适安逸,又不忘德行品性的精神气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马晓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