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大家讲”第二季首场讲座,李昕升副教授在眉山三苏祠荔枝树下开讲。
工作人员采摘东坡丹荔。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苏轼在《寄蔡子华》一诗中说,自己离开故里眉州前,友人手植荔枝树,并相约荔红即归。然而随后多年,苏轼却一直漂泊在路上,家乡的荔枝树成了他无尽的乡愁。
千年的荔枝树早已枯亡。如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后人又在原址上新栽种了荔枝树,正值盛夏,绿树成荫,硕果累累。7月4日,“东坡大家讲”第二季的首场讲座,就在这株繁茂的荔枝树下进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昕升以“东坡荔枝记——漫话荔枝古与今”为题,分享了苏轼与荔枝的千年之缘。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第一次来到眉山的李昕升先对东坡表达了自己的敬意。李昕升长期致力于农业、食物等历史研究,在这个领域,苏轼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甚至有很多农作物的命名,都源自苏轼,例如黎檬、红薯(指红色的山药)等等。”李昕升提到,在众多植物中,最受苏轼关注的,就是荔枝。
荔枝在我国的栽培记录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汉代时,南方荔枝栽培已较普遍,李昕升说,为满足口腹之欲,当时的统治者希望把南方生长的荔枝移植到北方,但并未成功。
唐代与荔枝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杨贵妃。贵妃所吃的荔枝来自哪里,学界一直讨论颇多。有人说来自巴蜀,有人则认为是广东,还有人提出来自广东、四川多地进贡。而李昕升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广东、四川多地的说法更为可能。
到了宋代,南方的荔枝进一步商品化发展,出现了荔枝期货交易,荔枝干远销海内外。宋人蔡襄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果树栽培学专著。蔡襄说,当时的福建是栽培荔枝最多、质量最好的省份。讲到这里,李昕升笑着说,“但是苏轼不这样认为,到岭南之后,苏轼就说‘荔支莫信闽人夸’。蔡襄本身就是福建人,他自然要说自己家乡的荔枝好。”
到了清代,荔枝仍属于贵重贡品。李昕升讲了一则故事,逗笑了现场听众。他说,在一次赏赐中,雍正皇帝赏给年羹尧鼻烟壶、茶具等,另外还有4颗荔枝,“就是如此亲近的权臣,也只能获得4颗荔枝,年羹尧千恩万谢,可见荔枝的珍贵。”
此外,李昕升还提到了荔枝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贮藏方式与加工技术。白居易说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颇有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关注到荔枝的贮藏和保鲜问题。例如唐代会采用密封竹筒和壶来保鲜,然后通过驿马快运到各地。宋代则开始出现了小包装气调技术,“类似于我们现在抽真空的方式。”李昕升说。
苏轼曾写“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为纪念他,在原树枯死后,三苏祠工作人员于2007年在原址上又栽种了一棵荔枝树。经过精心呵护,这棵树在2017年开始大面积挂果。按说,成都平原气候温润,日照时间偏短,是不适合种植荔枝的,可三苏祠里的这棵荔枝树却偏偏成了例外,树干年年长高,果实也红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认为是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创造了“奇迹”,但更多的人却愿意相信这是苏东坡与家乡眉山的“双向奔赴”。
那在千年前,苏轼是否吃到过自己家乡的荔枝呢?这就需要明确,北宋苏轼生活的时代,眉州是否产荔枝。李昕升认为,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推论当时的眉州有荔枝,并且说苏轼兄弟在诗中也明确提到荔枝。但事实上苏诗中有关荔枝的文字不少,直接提到眉山荔枝并不多,更没有直接提到在眉山老家吃到本地产荔枝的事实。
苏辙在《奉同子瞻荔支叹》中写道:“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他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对荔枝分布的影响。因为气候的原因,眉山在当时似不适合荔枝生长,虽然采取了稻糠宿火的防寒措施,但结果实稀少。
李昕升说,北宋时期,眉州处于荔枝种植的北缘,当地可以种荔枝,但种植面积不大。苏轼兄弟生活在眉州的时候,接触到荔枝的机会并不多,唯其如此,当苏东坡到岭南初尝荔枝之后,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在讲座中,李昕升将苏轼称为“千年荔枝第一代言人”。“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杨贵妃也对荔枝的传播大有助益,但是这多少有点贬义色彩,所以谈到荔枝,我认为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更适合做‘第一代言人’。”
虽然在眉山时,苏轼并没有吃到过真正的荔枝,但是在他到岭南首尝荔枝之前,已经对荔枝有了许多了解。
李昕升提到,当时在开封,北宋贵族们已经可以时常品味荔枝。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开封出售的商品就有荔枝、荔枝膏、糖荔枝、荔枝腰子等。苏轼流放在外,但他朋友众多,在黄州期间,就有杭州的故人给他带来了“轻圆白晒荔”,这是经过加工的干荔枝。
李昕升说,苏东坡咏叹荔枝诗现存共计十首左右,在两千多首苏诗中自然是微乎其微,然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在全部苏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被贬惠州期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就写了五首荔枝诗。难能可贵的是,苏轼的荔枝诗总能从单纯的美食延伸至对社会的思考,使其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从荔枝出发,苏轼想到汉唐时向朝廷进贡荔枝而劳民伤财的故事,他通过荔枝诗对现实进行批判,也对皇帝进行规劝。”李昕升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摄影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