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
成都市民人日祭拜杜甫的民俗流传至今。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大年初七,正月未出,大街上的红灯笼在亲情如酒的酿制下,依然显得醉人。但节令的存在,又带来了新的消息——我们迎来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从单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的冬季,我们正走向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
中国人的文明,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情,更是人和天地之间的一种深情。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一些民俗活动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慢慢变得淡薄,甚至消失,但民间文化里手作的精神、敬天顺时以及群体成员和谐相处的精神,却永远值得传承,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精神资源,帮助我们过上“情深而文明”的生活:有秩序有节奏,快乐向上向善。
即日起,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文化专栏,记录民间习俗,留下时代记忆。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诗圣杜甫在《人日两篇(其二)》中记载了当年纪念人日的动人场景。在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看来,杜甫草堂最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正是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
2月18日,正月初七,人日。不少成都市民走进杜甫草堂博物馆,赏年画、逛梅园,在诗情画意中拜谒诗圣,其乐融融。
“人日,顾名思义,是人的生日。古人把正月初七称作人日,民间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杜甫、高适、陆游都写过人日的诗词。”袁庭栋说,人日民俗不同朝代、不同地区迥异,而成都人最流行在这天祭拜杜甫。
“人日”,又称“人胜节”“人辰”“灵辰”等,是一个至少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节日。相传天地初开时,女娲捏泥造物,并排出了它们的生日,前六日分别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第七日造出人类,故而正月初七即为“人日”。
最早出现“人日”一词的书籍是西汉辞赋家东方朔的《占书》。《占书》称“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古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正月的天气好坏会影响这一年的运程,初七也不例外。如果正月初七这天天气晴朗,则人丁兴旺,君臣安定。
人日民俗活动,在魏晋时期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将五彩丝织品、彩纸甚至金箔剪出的花样或人形戴在头上,或者贴在窗户上,讨个好彩头,也寓意辟邪消灾。
唐代之后,人日盛况空前,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这天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节日,陆游就在人日这天游览了昭觉寺,写下了《人日饮昭觉寺》的诗篇。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日的习俗丰富多彩,除了祭祀、戴人胜,还有食七菜羹等民俗。
南朝的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人日习俗:“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人们在人日这天烹饪七菜羹,希望借七种蔬菜为一家带来好兆头。
2016年,杜甫草堂的人日活动还原了七菜羹,深受市民喜爱。七菜羹所用的蔬菜并无一定之规,用料视甜咸口味而定。咸的吃法采用白萝卜、芥兰、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及芹菜,烹制时将各种蔬菜放进高汤煮成,亦有加入猪肉及虾米调味。而甜的吃法则采用大菜、香菜、菜心、芹菜、芥兰等素食蔬菜,先爆香蔬菜,再加入酱油及糖调味。
当然,不同的蔬菜含义各不相同,芹菜谐音勤劳,大蒜代表精打细算,葱代表聪明,韭菜代表天长地久,将各种吉祥寓意集于一身。吃七菜羹也有讲究,吃时必须吃干净,以免减少“福气”。
不同地区的人日民俗还有些区别。比如,山东等地送“火神”,寓意新一年风调雨顺,无火无灾。而在南方部分地区,人们则围坐一桌“捞鱼生”,以期来年步步高升。
袁庭栋曾经在杜甫草堂参加了一次人日祭祀活动,他介绍说,“人日游草堂”民俗之所以在成都依旧风靡,这与诗圣杜甫与高适的神仙友情密不可分。
公元761年,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在“人日”当天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寄赠杜甫,以表思念。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抚慰了杜甫的心灵。
到了晚年,杜甫流寓湘江一带,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翻出当年高适寄来的人日诗,睹物思人,直言“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于是挥笔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哀思。
二人真挚的友情令人感动,也传为了一段佳话,为“人日”平添了几分风雅情怀。
至宋以来,人日习俗又增添了一项内容,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明清时期,这一祭拜活动流传更广。
到了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有一年正月要回成都,想起了杜甫、高适“人日”唱和的典故,出于对杜甫的敬重,特意在城外等了两天,正月初七这天赶到成都,专程去草堂祭拜诗圣杜甫,留下著名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至今悬挂在杜甫草堂博物馆。
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活动,并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按照古礼恢复了祭祀的民俗,成为了具有成都特色的高雅节日文化活动。
今年的“人日游草堂”活动,根据防疫工作需要,杜甫草堂博物馆将祭祀活动搬到线上,邀请观众在网上点击梅枝,为杜甫献上一枝梅花,吸引数千位网友参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