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深读-
A14深读
  • ·AI时代如何过良好的精神生活?
  • ·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 《广东文学通史》填补相关空白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AI时代如何过良好的精神生活?

80后鲁奖作家杨庆祥出版文学随笔集

阿乙、梁鸿、杨庆祥、张菁(从右至左)在新书首发式上畅谈。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

  文学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在文学的世界里,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如何安放?阅读如何连接自我与想象的共同体?这是青年文学评论家杨庆祥多年来不断思考的人生命题。近日,杨庆祥最新文学随笔集《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北京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作家梁鸿、阿乙,以及《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与杨庆祥相聚一堂,畅谈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余华刘震云共同推荐
独特的思索与见识交融字里行间

  杨庆祥,80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近些年表现抢眼的青年文学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批评集《80后,怎么办》《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世界等于零》,文学随笔集《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书系”;科幻小说丛书“青科幻系列”等。2022年8月,杨庆祥以作品《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杨庆祥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作家们的高度认可。作家刘震云说,“思索是一种乐趣,见识带来的是深思。独特的思索与见识交融在字里行间,庆祥的书好读、耐读。”《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出版后,作家余华为之写的推荐语是,“向我们展示了理性与感性是如何同甘共苦的。”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第一篇章“共饮的花园”包括八篇书评及随笔。在这八篇文章里,杨庆祥对顾城、王小波、路遥等知名作家、诗人的作品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文学解读视角。在第二篇章“好些时间在荒原里”中,通过八篇围绕社会热议话题展开的探讨,展示了其个性鲜明的思考方式,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下社会的众多情景。第三篇章“走进人间的烟火”由五篇个人游记组成。在细腻的文笔之下,杨庆祥讲述了自己在国内外旅行的所见所闻,文中既有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又有令人难以忘怀的自然之美。
  在新书首发式上,曾写出《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等非虚构名作的作家梁鸿指出,“我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不是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阿乙认为,这本书借助了对路遥、王小波、余华等作家的分析,彰显出一代人的阅读史,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史。阿乙还追忆了自己的阅读、写作生活,他不甘于小城生活的过往,逐步出走小城,用文字记录生活,通过不断写作才成为今天的自我。

作家与AI的角力
人类始终具有主体独特性

  随着生成型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人文社科领域,正持续引发着创作者们的思考。在首发式上,张菁谈到了计算机技术到来时,科学家、工业家和人文学家不同的思考方式。科学家解决的是什么事情可以发生,工业家解决的是这类技术如何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而人文学家用道德、伦理判定这项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梁鸿从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谈到两个层面的AI,如果从技术层面而言,AI是人创造出来的,是纯粹技术的存在。另一个层面则是伴随我们存在的AI,伴随我们的情感生活,与我们具有精神的共鸣和交流。
  阿乙指出,AI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反向词典、百度汉语、文心一言越来越深切地参与作家的创作和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写作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情感的丧失(包括友情、爱情、亲情),记忆力、学识、成就感的降低。在AI面前,人类似乎是溃败的,上世纪的科幻电影《弗兰肯斯坦》已经表达了这种忧虑与思考。
  杨庆祥谈到自己曾经作过一个演讲:“最后的人和最初的诗”,人类时代的终结与AI的开始。他对人类保持一种自信与乐观,人类在处理世界和他者、词与物的关系中始终具有主体的独特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