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园林区的鹅掌楸。
邛崃市天台山镇,枝繁叶茂如伞盖的鹅掌楸。
邛崃天台山镇当年林场工人种植下的鹅掌楸在空中看起来像一个“犇”字。
折扇一样的银杏叶随风飘飞,手掌状的梧桐叶挂满枝头,形状各异的树叶用缤纷的色彩扮靓了初冬的天空。有一种树叶格外引人注目:叶片顶端微凹,犹如马褂的下摆;两侧略向内收,形似马褂的腰;近基部两侧的深裂片就像马褂的两只袖子。它曾经与恐龙一起生活在地球上,还被神舟飞船送上太空,进行“太空育种”实验。它就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被称为马褂木的鹅掌楸。
如果你打开卫星地图,将视角移到成都邛崃天台山镇马坪村附近,就会发现这里一块约5平方公里的山脊上,有三块巨型图案。这些图案由一些林木组成,像一个巨大的“犇(bēn)”字,又像手拉手的人。
记者曾穿越荆棘来到这一区域,发现这些图案竟然是由一大片鹅掌楸林组成。这些鹅掌楸胸径在15至20厘米不等,其中最粗的可达40厘米。鹅掌楸高约20米,树冠向四周发散,犹如一把大伞。这些鹅掌楸每棵间距约2米,排列整齐。
这些鹅掌楸怎么会出现在深山之中呢?曾在当地林场工作的周德明揭开了谜底。1988年春,林场在马坪村开辟了杉木种源试验林,需要栽种来自不同产地的杉树。为了试验哪一种杉树更适应当地环境,林场工人用上万棵鹅掌楸作为隔离,种植在杉木种源试验林周围,以便区分。选用鹅掌楸,是因为它不是邛崃本地树种,当时从外地引进担心无法成活,于是先小面积试种,在杉树种源试验林中起隔离作用。
30多年过去了,当年四五十厘米高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的无心之作,造就了今天的“犇”字形图案。
鹅掌楸是木兰科鹅掌楸属植物,“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的玉兰,“醇浓馥郁香蕉味,素雅芬芳婀娜姿”的含笑,还有“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的木莲都是木兰科家族成员。
鹅掌楸属植物诞生于白垩纪,曾经和恐龙同时代生存。到新生代第三纪,鹅掌楸属都还有10多个品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及北美大陆。在第四纪冰川来临之时,鹅掌楸属的大部分成员灭绝了,幸存下来的有遍布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南部的北美鹅掌楸,还有位于中国南方及越南北部的鹅掌楸。
20世纪30年代开始,北美鹅掌楸远渡重洋来中国“寻亲”,隔洋相望的两个同宗后代终于团聚。上世纪60年代,南京林业大学著名植物育种家叶培忠教授充当“红娘”,成功育出了新品种:杂交鹅掌楸。这个“混血儿”不仅继承了上一代的优点,而且树姿、花色、适应性等各方面均比双亲更胜一筹,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在2007年的“迎奥运树种推介会”上,鹅掌楸脱颖而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树种之一。
正因为鹅掌楸的稀少和珍贵,在2008年9月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上,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和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鹅掌楸的种子被带上太空,参与了珍稀濒危林木航天诱变育种试验。
鹅掌楸不仅叶形美丽,花朵也独树一帜。每年春天,鹅掌楸枝头挂满酒杯状的黄色花朵,模样酷似郁金香。鹅掌楸花和叶子都很漂亮,但传宗接代却不是它的强项——它的花朵雌蕊成熟时雄蕊却尚未成熟,等雄蕊成熟时雌蕊柱头又已枯黄。鹅掌楸无法完成自花授粉,所以天然更新十分困难,只有靠美味的花粉和花蜜,来招揽蜜蜂等昆虫帮助花朵授粉。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现在在城市公园和街头巷尾都能看到鹅掌楸。在成都的百花潭公园、杜甫草堂博物馆、祥云路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