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时评-
A11时评
  • ·别让“年龄标签”绑架了自我认知
  • ·可疑“抑菌霜”被指酿祸 家长当警惕“消字号”产品的坑
  • ·“中国天眼”与世界共“见”未来
  • ·期待节约用纸蔚然成风
  • ·别让二维码成为“唯一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观 点 1+1

别让“年龄标签”绑架了自我认知

  □郑桂灵
  小姐姐、小哥哥、油腻大叔、中年少女……当下,很多流行的标签都和年龄有关,年龄标签影响着一些人的社会形象和自我认知。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1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4%的受访者在意和年龄相关的标签,90后比其他年龄段更在意年龄标签。受访者认为年龄标签最容易影响的是社交和职场发展。(1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有句老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或某一特定群体赋以标签式称谓的做法,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一种古往今来的文化现象。比如用“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标签形容年轻人的没经验和不靠谱,用“头发长、见识短”冠以妇女的缺乏远见,等等。所以,面对当下许多与年龄有关的流行标签,既无需对号入座,更不必过分在意,以至于让年龄成为生活包袱。
  “年龄标签”不过是人们依据生活阅历和过往经验而得出的近乎于固化的形象认知,既不能契合社会的每一个年龄群体的具体特性,也缺乏科学的判断依据与认定标准。“年龄标签”反映出人的认知刻板,会带来以偏概全的结果。显而易见的是,“嘴上没毛”不一定就“办事不牢”,“英雄出少年”的说法恰与此相左,而“头发长、见识短”涉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式的性别歧视。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读“年龄标签”的关键,在于解读者的价值取向和审视心态,而不能用“年龄标签”无差别地套在每个人身上。
  面对“年龄标签”,既要敢于正视,也要学会善待,更要从中感悟出积极进取的向上意义。面对带有褒义的标签,切不可沾沾自喜、以此为傲,而是要顺势而为、发扬光大;面对带有自嘲或讥讽意味的负面标签,更无需自我矮化、自甘沉沦,而要扬长避短、补齐弱项,力避被负面标签所绑架或束缚。
  曾几何时,中国的80后、90后和00后年轻人被冠以“垮掉的一代”负面标签,很多人对此表现出焦虑和担忧。但透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亮相,“最年轻的80后也成了中坚力量”让人们顿生敬意。到了去年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逆行者队伍中更不乏大批年轻一代的身影,“轮到90后来保护大家了”成为新的流行语。2000年出生的“千禧宝宝”之一的广东援鄂护士刘家怡,更有着“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的自信与担当,令人击节赞叹。
  标签不可怕,切忌被绑架。无论是出入社交圈,还是打拼于职场,“年龄标签”都不能成为清醒认知自我和客观看待他人的障碍。与其过度在意和费尽心思地撕掉标签,倒不如把“标签”当风景,从容淡定地走自己的路,活出快乐、干出业绩。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