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讲述“盗墓笔记”里找不到的真实 考古专家带你“围观考古现场”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告诉你18世纪法国人如何读书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讲述“盗墓笔记”里找不到的真实 考古专家带你“围观考古现场”

《围观考古现场》。

  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发丘中郎将……相信熟悉《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的读者肯定对这些术语不会陌生。近年来,随着盗墓类小说的风靡,再加上曹操墓、海昏侯墓等帝王墓葬的发掘,人们对于古墓的兴趣越来越浓。而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的持续走红,敦煌、故宫等著名文化遗产备受网友追捧,引发大家对考古这门神秘学科的兴趣,甚至出现了一股“考古热”。

考古并非局限于墓葬发掘

  在一些人眼里,分不清考古与墓葬发掘甚至盗墓的区别。因为盗墓类小说的风靡,再加上近几年曹操墓、海昏侯墓等帝王墓葬的发掘,让大众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考古似乎只是对墓葬进行发掘。但其实,考古的研究范围远不止墓葬。
  根据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先生的说法,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所以说,古代的城址、烧窑的窑址、冶金的矿址,甚至是古代战场……但凡是古人遗留下来的遗迹,考古队都要发掘,都要研究。而盗墓类小说中以及真实的盗墓贼则只对墓葬感兴趣,尤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墓葬,因为这些墓葬里的随葬品更加丰富。考古发掘和盗墓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盗墓是为了个人非法的利益,并且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而考古发掘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发掘出的物品一般存放博物馆供公众参观或进国家档案室进行研究以及修复和保护。
  盗墓贼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可以卖出高价的文物,这些通常是世俗意义上可以收藏的宝贝,例如金银器、瓷器、青铜器等。这些文物价值当然很高,但在考古学家眼中,它们的重要性未必比得过出土的破碎陶器、不起眼的动物骨骼等。正是依靠这些盗墓贼瞧不上的“破铜烂铁”,考古学家才能够还原古人的生活。

用通俗方式分享考古故事

  项木咄是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特别擅长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近日,他的一本考古通俗读物《围观考古现场》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总共介绍了11个极具代表的考古现场,其中包括青州龙兴寺窖藏遗址、奥杜威峡谷遗址,以及包括贾湖遗址这样看似“小众”但实则极具意义的遗址等。
  因为盗墓,很多文物被破坏。项木咄在书中提到一起20多年前发生在湖北荆门的“古尸案”。这具古尸,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基本保存完整的战国女尸,距今达2300年之久,比我们熟知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还要早200年。如果这具古尸是由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话,说不定又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考古发现。只可惜,这位先人的遗骸被一帮盗墓贼愚昧、野蛮地从古墓中盗出,肆意破坏,最终面目全非。
  当时这具古尸被盗墓贼从墓葬中拉到地面,还把其身上穿的衣物全部抖落,颈部上端留下了盗墓贼拖曳时的勒痕,头发也不见踪影,臂部、小腿、右手等处皮肤大面积破损。虽然后来科学家们对古尸进行了剖检,对其保存状况和保存原因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古尸离开了原生的埋藏环境,古墓内部被破坏殆尽,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条件均缺乏研究依据,导致多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相信听了这个故事,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考古与盗墓并不是一回事。”项木咄说。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