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到来
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立春过后十五天,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雨水之后气温渐渐上升,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便向我们走来。
春雨下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上,诞生了众多不朽的诗篇。
韩愈喜欢早春的景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或许,就是雨水带来的那份清新,最是沁人心脾。
一路颠沛流离来到成都的杜甫,被锦官城的雨给滋润了,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并起了思乡之心,“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017年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二,“雨水”节气。那一天,北京城真的下了一场中雨,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作家祝勇在文章中记述:“惊异于节气与气象的精准吻合。我以为在早春二月(阳历的二月),北方不会下雨,但雨在我以为不会下的时候下了……这让我深感诧异,心想这节气的变幻里,也深藏着奇迹。”
感到节气带来的惊喜,不只是祝勇一个。2021年2月18日,“雨水”节气,成都早晨也下了雨。
网上相传川西一带,有“雨水节回娘屋”的风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除此之外,客家还有占稻色的习俗,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
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风俗已经越来越淡薄,甚至消失不见。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说,“在过去,嫁出去的女儿,如果不是有足够的理由,平时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所以也就形成了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娘家的传统。”但据袁庭栋说,“在雨水节气,女儿回娘家的习俗即便是有,也没有大面积流行。”
在袁庭栋看来,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事,所以出现了很多跟节气相关的农谚,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小满正栽秧”等等。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在“雨水”节气仰头感受淋漓的清新,跟“春分”日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长的变化,“白露”看到大雁往南飞,“冬至”腊梅开始开放等等一样,总会牵动人心最柔软的情愫。广大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农人,对自然的细微感受、回应,则是用实际行动来与天时互动。
雨水是全年第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降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农业关乎我们的生存。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春雨贵如油,有雨人不愁”。
节令的变化,和地球公转有关。公转时地球倾角使太阳入射角发生变化,地面上获得的能量时多时少,就有了物候的变化。古人并不懂得复杂的气象预报,但他们通过敏锐的眼睛和丰富的经验观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却常常和今天的科学研究相吻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