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深读-
A13深读
  • ·梁鸿重返家乡
  • ·梁庄是一个生命体 它一直在变化、在生长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对话

梁庄是一个生命体 它一直在变化、在生长

  

封面新闻:比起此前的《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梁庄十年》显得更有感性的文学气息,朴素的情感气味更浓。很多片段,其实可以当作小说来读,情节显得比较戏剧化。在非虚构作品的写作中,加入了小说的写法技艺,让非虚构写作,也带上了虚构文学的表达魅力。我能看到你在非虚构写作领域内所进行的开拓性努力。
  梁鸿:

的确如此。其实,非虚构写作到底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在表达事实层面时,可以在表达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表达方式创新。描述一个事物,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在可见的和不可见之间,把握好一个平衡。非虚构的边界和更多可能性,我一直在思考。这一次,我也想试试,通过《梁庄十年》这个作品来实践一下。我觉得,作为一名专业写作者,如何把故事讲得更有魅力,在文体上进行一些实验和探索,都是分内的事情。非虚构写作是文学,是作品,而文学就是要在表达上做到更有魅力。
 

 封面新闻:梁庄成了你写作的一大源头。你对梁庄的写作,是“进行时”。一直关注着梁庄的当下。所以你也应该不会担心,把梁庄写穷尽了。
  梁鸿:

对。其实我们很难穷尽一个事物。更何况梁庄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一直在变化,在生长。包括我自己,随着年龄,认知的变化,我对梁庄的观察和思考也不同。
  

封面新闻:你说自己对梁庄的爱,“兜不住,要溢出来”。这种溢出的爱,表达出来,表达好,就是文学,就是作品。这种爱,能一直鲜活,应该也是跟梁庄一直给你带来精神营养有关?
  梁鸿:

是的。我和梁庄的关系,现在已变成像一个孩子和自己家庭的那种非常紧密的关系。这种爱,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爱,欢喜,关心,深深依恋,但同时也忧心忡忡。这些共同组成了深刻的爱。
  

封面新闻:从你的描写,采访你的纪录片中,都能看到你的家乡梁庄,总体来说,还是生机勃勃的。2020年夏天,我看到你也回家住了一段时间。会不会感到在城市里感觉不到的舒适?
  梁鸿:

是的。总体来说,乡村生活比起城市来说更具弹性。比如这次的疫情十分影响城市的生活,但对像梁庄这样的村庄的内部发展反而没有过大的影响:农民干的活儿大部分都是零工,工厂不开工,就在家里;开工了,就回去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紧迫的感觉;但在城市里,工作的停滞、房贷的持续……这些都会令人在疫情中变得艰难。而且,在乡下,能感受到开阔感,是很大的治愈的力量。
  

封面新闻:近些年,农村空巢化让不少人感伤。很多村里面没什么年轻人了,都出去打工了。你是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梁鸿:

每次回到梁庄,看到很多年龄比较大的老人、中年人,或者很小的小孩子,让人觉得这个村庄有某些缺陷。但我会注意,不让自己陷入悲伤的情绪,并且努力看得宽阔一些。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