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也能写到高音C》编辑手记
《人生也能写到高音C》
□张花氏
我是在青石桥的一个饭局上认识的胡斌先生,那次我做东。他随另外一位作家来的,是作家进修时的班主任。胡斌虽然年纪未必大,但 长 着 一 头 蓬 密 的 白发。——一局饭终了,大家作鸟兽散、再无交集是常有的事儿,不足为奇。
但是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的见面,这次见面是那个作家组织的。席间,大家谈起了作家的新作——新作是一个数万字的长篇,大家都发言。但轮到胡斌一说话,他就把人镇住了,他坐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脸上因酒而泛着红色,睁着一双大眼,他竟然背诵起那篇小说来。声音带着川北地方的腔调,眉毛一上一下掀动着,让人好像觉得眉毛在调动背诵的节奏。很快,长篇大段的背诵就把大家的个别交谈缴了械,包间里只有他的声音。
背到某一处,他转过头,向着作家说:这一段您交给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删掉了,但是我觉得不删更好,因为我的记忆直接就记住了它。
我当时犯嘀咕,一个记忆力强大的人脑袋里装满了优秀作品,想必在写作上也不会很差吧?不久,我便收到胡斌的文章,我读到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核心的一点就是元气具足。
军人出身的他,铺陈起文字来自有一股飒爽之气。得自军营的英武豪迈之气,形之于文,赋予其文亦具阳刚之美、质朴之美、纯粹之美。他写父辈抗美援朝反击侵略,写自己置身国门保家卫国,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涌流,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压倒自己似的。
出类拔萃的记忆力也是元气的一部分。他之所写,父辈、流光、家山、弦歌、南国,往往是细节出人意料、引人入胜而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父辈抗美援朝的那一组,虽然只有三篇文章,写来“质朴平实,感情真挚,每有动人之处”(该书终审骆晓平先生语)之外,还赋予其独特的真实性,比如他写父亲为抢修桥梁负伤立功,展现了整个志愿军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去赢得胜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
真实具有强大的力量。电影《金刚川》播映,电影中有一段志愿军搭人桥保障战略物资顺利运送的情景,个别人怀疑过其情节的真实性。胡斌专门询问曾是志愿军工兵十二团战士的父亲胡富远。老人说那情节是真实的。老人着重说,为了对付美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工兵还会架设一座暗桥(水面桥),桥在水下十厘米,敌人的飞机在空中是看不见的,这是一种备用桥,如果明桥炸毁了,军情紧急,就会启用暗桥。
本书为何取《人生也能写到高音C》这个书名呢?这是责任编辑与作者胡斌经过反复讨论之后确定的。有人说“人生是一部大书,每个人都是书写者”——这书可以是漫画书,可以是哲理书,当然也可以是音乐书了,因此书名便来源于此。胡斌曾当过志愿军战士的父亲历经生死考验,将自己血与火的人生书写到九十多岁高龄,还“烈士暮年”、书写不已,正是音乐进入到高音的部分。胡斌跟随父亲的足迹,又以一曲壮歌共鸣其后,两代国门,耿耿精忠,焉得不是振聋发聩、响遏行云的英雄之歌?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书出版后的第二天,胡斌便匆匆赶回老家广元旺苍,他专门在一本呈给父亲的书上面,用钢笔恭恭敬敬地写下了几个字:
向志愿军老战士胡富远致敬!
老先生看后说,“写错了”。老战士让孙女抱出纪念章,指着说,是“志願军”,不是“志愿军”。原来,抗美援朝的时候,简化字还没普及呢。
虽然久远,但我们如果有一种适当的方式,便可以牢牢记住,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