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曹顺庆:中文系能否培养作家?能,而且应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曹顺庆:中文系能否培养作家?能,而且应该!

曹顺庆教授。

《南橘北枳》

曹顺庆编、著作品。

  大学里中文系能不能,负不负责培养作家?该不该努力培养作家?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论的话题。近些年,国内的大学也开始兴起创意写作班。人大、北师大、复旦做了很好的尝试。人们对大学里培养写作技能这件事,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中文系就算不一定全部培养作家,但也应该提供足够的写作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准确优美的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的素养之一。

没能很好地培养出作家,是中文系的失职

  在曹顺庆带的硕士和博士生当中,就有不少从事写作的,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80后作家颜歌。对于大学中文系培不培养作家,曹顺庆观点很明确,“这些年,中文系没能很好地培养出作家,甚至就认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理直气壮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好好反省。大学里当然能培养也应该培养作家。我个人认为,近些年来,没能很好地培养出作家,是我们中文系的失职。”
  有人会说,中文系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文研究人才,培养学者,所以不培养作家。但这在曹顺庆看来并不成立,“做学问和当作家,不是必然对立的。你看钱锺书既是学术大家,也是作家。作家与高校其实有密切的联系。纵观中国近现代文坛,很多大作家都曾是高校里的教授。比如鲁迅、闻一多等。也就是说,大学教授和作家群体,是重合在一起的。”
  写作能力并不仅仅是表达能力,还跟创新能力有密切联系。重要性还在于,“文字是一个民族思想的根和魂。如果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可能就只能培养出一些匠人,很难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的大师。所以我们这一块其实很缺,应该补上。”曹顺庆说,“高校除了要培养中文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努力去培养全校同学的中文写作表达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培养作家,一定不能忽略写作的具体技艺训练。哈金、严歌苓,就是经过专业的具体写作技艺训练。曹顺庆对此很认同。“比如说你要学写诗,你至少要知道对仗、押韵、声律、平仄啊。否则你怎么写?这个技巧是可以传授的。很多人一提到写小说,都觉得那是天分。其实写小说除了需要一定的天分,后天足够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心雕龙》讲的就是大量技术性的问题。但这一块,文学创作的基本技能传授,真的缺失很久了。过多讲文学史,作家生平、时代背景。哪怕请作家到学校演讲,也都讲他自己的创作、人生经历,不讲他是怎么具体写成一部作品的。”
  有很多传统文体,已经不被年轻人掌握。赋,不会写,碑文,不会写。“其实这些都是基本格式的,现代人很多都不懂。哪怕是现代诗创作,也有一套内在的规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也是有格律的。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戏剧创作其实都有比较基础的规律和法则。文无定法,但还是有法。先掌握基本的技巧,然后才谈得上超越。不会走路就想跑,是行不通的。路都不会走,想跑你也跑不起来。”曹顺庆感慨。

简单地说图像浅薄文字深刻,太笼统了

  当下不少人有这个感受:阅读文字的时间比较少,大量的时间放在看图像、刷小视频上,看完以后又会有空虚的感觉。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该把读图抛弃,只亲近文字作品?关于文字和图像孰高孰低,也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
  曹顺庆对此有他的见解。他首先指出,在不同的文明,语言、文字、图像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西方认为语言是第一位的,而在中国则推崇“言有尽而意无穷”,今天我们也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庄子讲哲学,是靠描述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也是中国文明最大的一个特点,立象尽意。其实一个好的作品,质量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是文字的还是影像的。在博物馆里很多画,都是很深沉、很有思想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文字作品也是低俗之作。”所以,简单地说,图像是浅薄的,文字是深刻的,就太笼统了。真正理性的态度应该是,不管文字还是图像,都要努力使之承载有价值的信息。”早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信息的沟通就是依靠形象。这也让曹顺庆感慨,“今天的读图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循环上升的回归呢。”曹顺庆笑道。
  受疫情影响,全球化遭受到重大挫折,短时间内似乎没有完全恢复的可能。做比较文学,需要有世界视野,需要不同地方人们的互相交流。现在即使是国际学术交流会,也是转移到线上举行。文学研究虽然集中在象牙塔里,但是毕竟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世界格局的变化动荡,对文学研究也必然带来影响。曹顺庆很乐观,“我相信,疫情也好,灾难也好,甚至战争也好,都不会永恒的。人类最终还是会平静下来。虽然暂时有一些阻隔,但不会永远阻隔。全世界从各自封闭走向互相开放,再回到封闭?不可能的。我认为,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只是现在的速度变缓了。退一万步讲,就算物理上、空间上彼此隔绝,技术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也不可能允许我们退回到彼此隔绝的状态。”
  现在很多高校都打破围墙,开设网络公开课。还有一些大学教授、专业学者去大众传媒平台传授知识,面对大众进行科普。出现了像易中天、蒙曼,以及当下受到广泛喜爱的法律通识写作者罗翔这样的明星学者。曹顺庆很高兴看到这些,“学者应该走出学院,给大众传输一些有营养的东西。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这一块,和社会接近太少。其实很多知识,普通老百姓也很想了解一下。你再高深的道理,你试着面对大众讲讲看嘛。老子讲的虚实相生,道可道,非常道,你只要讲通了,人家也能获得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就缺乏这种知识和智慧的社会化普及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善于面对公众表达。很多学者没这个能力,论文可以写得很好,但是你让他在电视上讲,或者用稍微通俗易懂的方式写给没有专业基础的人看,他不行。曹顺庆想法也很特别,“我认识法国一个哲学家,他每周都在电视上跟法国民众讲哲学。他自己都承认,讲的很难懂。但是他一直讲,能听懂的就听懂,有人听不懂也没关系。不是所有的学问,都一定要转化为很通俗的方式。保持原貌,也是一种方式。”或许,这也是曹顺庆一贯的思想:根基稳了,其他的,也就自然通了。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徐语杨 实习生 罗一致 李昊南 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