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琴泉寺及寺内的碑刻。
《赵府君墓碑》前的简介。
《赵府君墓碑》碑文由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撰写,文中介绍了赵成庆父亲赵垠的生平事迹。
赵成庆(1284-?),元朝潼川府郪县(今三台县)人,字伯宁,官至御史中丞(正二品)兼兵部尚书。赵成庆祖上入川做官,后来赵成庆的父亲赵垠从中江县迁到三台定居,逐渐成为三台的名门望族,史载“赵氏,东川(今三台)著姓”。赵成庆兄弟姐妹共七人,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四。南宋末年,赵垠曾在军中担任百夫长的小官,后来辞去军中职务,靠经商发家,“素赢于资”。但他并不看重钱财,而是“轻利好惠”,乐善好施,帮助邻里,这对赵成庆等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赵成庆的父亲赵垠是著名的孝子。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中江县志》卷四《人物志·孝友》记载:“元,赵垠,孝友性成,母袁氏病,垠割两股以进,获愈。元季奉父炎避兵于渝,居四年,渝被围,负贩以为养。及炎卒,垠负遗骸归葬先垄。”赵垠割股疗母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为其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至亲至孝的榜样,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据《四川通志》记载,仅明朝时期,四川境内像赵垠那样割股(肉)疗母(父)的孝子孝妇就有46人。赵成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忠孝仁义、家风严谨的人家,他骨子里流淌着“忠孝”的血液。他秉承忠孝家风苦读诗书,最终走上仕途,并官至御史中丞兼兵部尚书。
赵成庆的仕途升迁颇为传奇,为官之道也值得称赞。赵成庆最初在元仁宗年间(1311年-1320年)行中书省的一个下属机构理问所供职。理问所是当时掌管勘核刑名案件的机构,该机构设理问、副理问、知事、提控案牍4个职位,赵成庆任知事,仅仅是一个九品“公务员”,他在这个普通岗位上一干就是近10年。
赵成庆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成庆仕途迎来了转机,这一年他升任监察御史(正七品)。这之后,赵成庆仕途高歌猛进,从至治三年到至顺初年(1330年)五月,历时七年,其间经历了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四位皇帝,赵成庆也由正七品升为正四品的山南江北道廉访副使。
赵成庆在山南江北道廉访副使任上仅数月,同年升至亚中大夫、云南诸道肃政亷访使(正三品)。惠宗,又称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赵成庆升任至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从二品)。六年后的至正二年(1342年),又升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同年升任南台御史中丞(正二品)。
不仅如此,元朝张铉撰《至大金陵新志》卷六记载:“赵成庆,资善,至正二年上。”“赵成庆,通奉,至正二年上。”由此可看出,至正二年(1342年),赵成庆升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南台御史中丞(正二品)的同时还兼任了资善大夫(一年)和通奉大夫二职。约在至正三年(1343年)到至正十年(1351年)间,赵成庆还兼任兵部尚书。1992年,在三台县东塔东林村石马湾发现的《元赵府君墓碑》碑文上有赵成庆任兵部尚书的记载。
赵成庆为官数十年,经历8位皇帝,官至御史中丞兼兵部尚书,是元朝后期监察领域的重要官员。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一心为国家、为社稷,心怀百姓,忠于职守,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敢于与官场的官官相护、尔虞我诈作斗争。《明统志》载:“赵成庆,郪人,累官至雨台中丞,激浊扬清,台阁生风”。乾隆年间的《潼川府志》载:“元赵成庆,旧州(今三台县)人,累官御史中丞,卓有风裁,激浊扬清,官吏畏服。”旧志的记载可谓惜字如金,对于赵成庆的为官之道,只用了“激浊扬清”四个字,这四个字看似简略,却是对赵成庆为官的高度赞扬,也因为他“激浊扬清”,刚正不阿,他身边的同僚对他既畏惧又佩服。
赵成庆敢于直谏,深得泰定皇帝赏识。震惊朝野的“南坡之变”后,赵成庆不顾自己七品监察御史的卑微身份冒死上书,直斥叛逆:“铁木迭儿在先朝,包藏祸心,离间亲藩,诛戮大臣,使先帝孤立,卒罹大祸。其子锁南,亲与逆谋,久逭天宪,乞正其罪,以快元元之心。月鲁、秃秃哈、速敦皆铁失之党,不宜宽宥。”虽然铁木迭儿已因惊恐而病死,但泰定皇帝仍依照律令以“逆党”的罪名处死了铁木迭儿余党。
赵成庆当时是监察御史,仅是“七品芝麻官”,却敢于直谏,体现了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情怀。
有一次,太常礼官玩忽职守,使得盗贼潜入太庙,盗走了仁宗和慈圣皇后的牌位,朝中大臣面对此事,敷衍塞责,相互推诿,身为御史的赵成庆多次向皇帝上书:“太庙失神主,乃古今莫大之变。由太常礼官不恭厥职,宜正其罪,以谢宗庙,以安神灵。”最终,泰定帝采纳了建议,太常礼官被依律惩处。
赵成庆为官清廉,官风刚正,“激浊扬清”,他不仅是难得的忠臣,也是一个孝子。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汉朝“以孝治天下”,有《孝经》成书流传于世,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赵成庆的父亲赵垠于成宗大德年间(1297年)去世,葬于“郪县富国乡之东山”(今三台县北坝镇东林村石马湾),那一年,赵成庆13岁,他后来在母亲和兄长的照顾下长大。
约在1334年,赵成庆升任云南诸道肃政亷访使(正三品)。在赴云南上任前,他回到家乡,在父亲坟前立了一块碑,即元《赵府君墓碑》。碑文由当时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撰写,文中介绍了他父亲赵垠的生平事迹。碑首篆书作者郭贯和碑身隶书作者吴炳都是元朝大书法家。因该碑集元代三大名家作品于一身,非常罕见,被称之为“三绝碑”。1993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放于三台县潼川镇琴泉寺内。赵成庆为父亲立碑,是“以表上之恩,以章亲之荣”,其实也是在彰显孝道。
赵成庆死后,葬在三台县东林村石马湾的赵氏祖坟,其墓旁立有赵成庆给后人的《遗训碑》,“现在福不可过用,过用则易尽。未来福不可不修,不修则无继。”碑文旁注“衣服饮食一切费用,皆现在福也;济物利人种种方便,皆未来福也。”《新修光绪潼川府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赵成庆后人牢记“琴鹤家风、忠孝传家”的家训,诗书传家,家风严谨。赵成庆后人赵思泰于清乾隆元年考中武进士,子孙后代中仅清朝时期就有举人3人、贡生10人、监生9人、廪生4人、庠生增生37人。其中赵成庆十三世孙赵思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中举人,官至河南通许县知县,为官清廉,为人称道,其位于三台县新鲁镇的故居尚存。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如歌词中写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赵成庆将“忠”“孝”完美融合,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他的《遗训碑》虽是警示和教育其子孙后代传承其家风家训的,但对于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亦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