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诗人艾德里安娜·里奇在经典名著《生自女人:作为经验和制度的母亲角色》中指出,女人通过生育、哺育和抚育等经历强烈地体验自己的身体和感情,却也强调母亲之痛源自母亲角色的建制化压力。人类在文化传统里常常将女性称颂为生命之母、国民之母、文明之母。赞美建构了理想的母亲,但只有在客观面对和反思有关母亲的真实历史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颂歌,母亲更需要国家、社会和所有人的真正理解、尊重和帮助,而这一切可以从研究母亲的历史开始。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遭逢千古未有的大变时,妇女治家育儿等家内事成为公共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兴国强种大业。此时正值牛乳东来之际,西方奶粉商遂以科学和文明话语推销牛乳,强调这种重视营养和卫生的科学化育儿法有强国强种实效,终令奶粉打进中国市场,牛乳哺育得以在中国萌芽滋长。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从这个角度也可窥见中国现代化的一段进程。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卢淑樱钻研“牛乳东来”问题经年。在她看来,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
为了详细调查这个课题,卢淑樱到海内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料库搜集原始资料。包括上海档案馆的档案、统计数据、社会调查、教科书、报纸、广告、图像、期刊、杂志、日记、回忆录、文学作品等官方和民间资料,从牛乳消费到妇女生活、从母亲到婴孩等的文字及非文字材料。当中不少属近年的热门研究领域“日常生活史”资料门类,也包括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大量传入中国的西洋及日本的知识媒体等。
卢淑樱博士论文即以“母乳与牛奶”为题,探索近代中国婴儿哺育与母亲角色重塑的课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书中对外商来华与牛乳传入、销售、宣传推广、消费等方面的发展,有详细的论述,并重点在母亲角色和经验的转变研究上。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中国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
在论述贤妻良母、在职母亲、“摩登”母亲时,作者运用的有母亲所写的育婴日记、自白文章或他人对她们的记述如采访文字及文学作品,也包含少数父亲的随笔在内,约十数篇。其中包含的个案有为革命而将哺育和照顾婴儿的责任交托于乳娘或家人的丁玲;也有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成长的新一代小家庭中的年轻父母,他们为夫妇同就业、共育儿的理想而努力。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