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教授出专著分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建德,是王家卫的超级影迷。他“追星”的行动,是用影迷的热情和学者的理性相结合的方法,为王家卫写了一本专著《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这也是目前第一本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王家卫迄今全部作品的书。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也是超级影迷的毛尖,读完《王家卫的电影世界》后写出这样的评语:“一本全息的王家卫论著。作者凭直觉和理论把寸帧寸金的王家卫放进了世界电影和文学史,照亮了最撩人幽暗的王家卫,也因此解答了盘旋在我们心头的大疑问,为什么这个戴墨镜的男人如此磅礴又曲折。”
王家卫是少数被西方所熟知的中国香港导演之一。虽然没有像吴宇森或李小龙那样取一个西式名字,但在世界电影的版图内,他的名字却标识出一种酷酷的后现代感。不过,“Wong Kar-wai”这个名字是以粤语发音呈现的,对西方人来说具有异域情调,暗示的是强烈的本土意味,而非全球化现象。
那种认为“王家卫的电影混合了东西方特质”的说法或许不言自明,但“Wong Kar-wai”这个名字本身却犹如被层层包裹的谜题。我们该如何理解作为一名导演的王家卫?就是张建德在《王家卫的电影世界》中尝试解开的谜题。
在张建德分析看来,王家卫身上体现了一种矛盾或悖论:他既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香港导演,又是一个挑战电影工业体系的特立独行者。他是一个无法跳脱香港电影工业体系的导演,却以非常规的电影风格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王家卫的影片产生于支撑着香港主流电影的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但它们又抗拒主流。王家卫电影在香港本土市场的票房收益相当糟糕。他的忠实拥趸大多来自香港以外的地方。因此,王家卫的市场是全世界,这为他赢得了艺术片导演之名;作为一名导演的王家卫之所以能够继续拍片,全有赖于此。”
“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熟悉王家卫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电影里总有一些高度文学化的、富有诗意的对白。
张建德在书中重点剖析了王家卫受到的电影和文学方面的影响。他发现,王家卫钟爱的作家有拉美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胡利奥·科塔萨尔,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及中国香港本土作家金庸、刘以鬯(chàng)。
“尽管王家卫在文学方面的兴趣颇为广泛——他也曾引用过诸如雷蒙德·钱德勒、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太宰治等作家的作品,但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当属曼努埃尔·普伊格。将普伊格的《伤心探戈》介绍给王家卫的,正是曾与王家卫搭档并在他职业生涯早期扮演过导师角色的谭家明——他本身就是一名锐意创新的导演。根据谭家明的说法,自那时起,王家卫便尝试通过将这部小说的结构运用于他的那些影片,以此来掌握它。”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