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遗址解密 三星堆和金沙同属古蜀文明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遗址解密 三星堆和金沙同属古蜀文明

专家倾向于三星堆有文字

青铜大口尊: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中最早发现的器物,是典型的商末南方风格青铜器,通高逾60厘米,肩部饰兽首、鸟首,整体雄浑大气,蔚为壮观,是国内发现的最大一件大口尊。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内拍摄的青铜器和象牙(3月16日摄)。 新华社发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新发掘出土的文物从侧面印证了,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同属于古蜀文明、同一支人群所创造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中心遗址。
  发布会上,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地层关系印证三星堆遗址8个祭祀坑非同时产生,倾向于三星堆有文字。

地层关系印证
8个祭祀坑非同时产生

  三星堆遗址发现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86年发现了1、2号“祭祀坑”;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掘出了6座“祭祀坑”。
  1号至8号坑是否同时埋下?年代上是否有跨越?祭祀坑是否有内在联系?
  发布会上,面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表示,根据目前的挖掘情况来看,8个祭祀坑应该不是同时期形成。
  “8个祭祀坑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也不可能是同时产生的,这个在地层关系上已得到了印证。”雷雨说,对于这些坑的性质,“要么是祭祀坑,要么是祭祀器物的掩埋坑,不太可能是‘亡国坑’。”
  同时,雷雨介绍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没有发现墓葬,也佐证了祭祀坑不是墓葬性质的。

新文物印证
与金沙同属一脉相承

  早在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被发现时,外界就一直在猜测,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联系。
  此次新挖掘出土的文物,则为这个猜测给出了答案。
  “三星堆遗址虽然处于外界所认为的比较封闭的四川盆地,但实际上它与外界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比较频繁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比如1987年发现的铜牌饰以及陶盒,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了类似同类器物,可以体现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关于夏文化的关系。
  在冉宏林看来,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的关联就更加密切了。“无论从最直观的出土器物上,还是两个遗址的位置选择,以及遗址内房子、墓葬等方向,都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延续性,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冉宏林说,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同属于古蜀文明,是同一支人群所创造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中心遗址。

陶器上有符号
三星堆可能是有文字的

  三星堆是否有文字记载,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那么,本次考古发现的众多新文物中,是否发现文字?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出土的陶器上有刻画的符号。”冉宏林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但至少是有文字的迹象,“我们倾向于认为,三星堆遗址是有文字的。”

勘探信息强烈
8号坑内的文物或丰富

  在最新发现的祭祀坑中,8号坑是面积最大的。据专家推测,8号坑应该会出土比较多的文物和相关埋藏堆积。
  作出这种预测,主要源于两方面:第一,8号坑是此次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坑,面积近20平方米。
  其二,通过前期考古勘探,大致获得了8号坑的埋藏情况。
  “通过物理勘探手段,我们已大致掌握了8号坑的埋藏情况,其物理勘探反应比较强烈。”冉宏林说,一般来说,物理勘探获得的地下反应信息越强烈,埋藏的文物就越多,所以8号坑出土的文物应该会比较丰富。
  同时专家还发现,8号坑内至少发现了三种可能与建筑结构相关的遗存,这在其他坑是没有出现过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虎王祥龙王越欣

揭秘
古蜀人为何
对象牙情有独钟?

  3月20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成果牵动人心,陆续出土的金面具、丝绸、青铜器持续刷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3号坑已探明有120多根象牙。
  为何古蜀人对象牙情有独钟?据专家推测,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而中国古代方术家有用象牙魔力殴杀水神之法,因此古蜀人用象牙祭祀,可能期待象牙发挥镇杀水中精怪的作用。
  古蜀人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纹玉璋揭晓了答案。这个玉璋上刻画了两组头戴高冠、方耳方颐、身着长袍、肩扛象牙的人像。这个图案与三星堆“祭山图”玉边璋上的图案类似,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
  如此数量巨大的象牙,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既是惊喜,更是挑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副主任孙杰介绍,古蜀象牙尚处于新鲜象牙向象牙化石演变的中间阶段。新鲜象牙主要由无机矿物成分和有机纤维蛋白组成。其中,无机物赋予象牙硬度和刚度,而纤维蛋白则赋予象牙弹性和韧性。在3000多年的埋藏过程中,象牙中起粘结作用的蛋白质已降解殆尽。几乎所有的象牙,从牙根到牙尖都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空洞。
  因此,考古发掘中看起来完整坚固的出土象牙,其实内部已完全被潮湿的泥沙充填,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失水”开裂,加上光照、微生物的侵蚀与降解,象牙表面会迅速变色,裂隙增宽,甚至产生新的断裂、霉变等病害。这就是出土象牙不易保存的原因。
  金沙遗址发现大量象牙后,文保工作者立即对质地酥脆的象牙开展了预加固处理——涂刷加固剂、包裹保鲜膜等,同时在保鲜膜外侧分段灌注石膏,以支撑象牙庞大的“身躯”,这才将脆弱的象牙清理出土,为实验室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