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画像。
赵姬影视形象。
秦王嬴政影视形象。
吕不韦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吕不韦留下了八字总结,叫作“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可以说,一部《吕氏春秋》,奠定了吕不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要以此告诉世人和后人,他不只是“商人”和“政客”。
大秦帝国的接力棒,由庄襄王子楚传到嬴政手里。新立为秦王的嬴政,奉吕不韦为相国,并尊为“仲父”,即第二个父亲。有这位“仲父”的辅佐,嬴政的王位可保无虞。
但越来越让吕不韦担心的,是那位已经升任为太后的邯郸女子赵姬,正值青春妙龄却丧了夫君的她,无数个漫漫长夜空守寂寞。作为曾经的情侣,起初吕不韦在早朝过后,还会过去与赵姬缠绵悱恻一番,但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作为“投资人”的他,清醒地知道,不能拿自己的财富和身家性命冒险,于是他淡出了与赵姬的厮守。
但哪知已尊为皇太后的赵姬,却不愿就此罢休。吕不韦怕事情败露,日后殃及自身,对此他绞尽脑汁委实费了一番功夫。他暗中寻求到一个叫嫪毐的男人作为门客,并让人告发嫪毐犯下了宫刑之罪,但并未对其实施宫刑,随后拔掉其胡须假充宦官,并设法将此人进献侍奉太后。
就这样,在后宫的太后赵姬有了与嫪毐长期通奸的机会和条件,相安无事。一生足智多谋的吕不韦没有想到,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嫪毐,本性难改,他仗着有太后的宠幸,竟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依靠太后庇护胆子也越来越大,从而建立起有数千仆人的私党。他在宫外为非作歹,惹得满朝上下愤懑不堪。不仅如此,随着一天天羽翼丰满,嫪毐竟也打起了谋权夺位的主意。而到这时,吕不韦已然难以驾驭嫪毐了,他后悔莫及,却悔之晚矣。
秦始皇九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元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际不是宦官,并和太后生有儿子,还与太后密谋“若秦王死去,就立子继位”。这让嬴政大吃一惊,如五雷轰顶。
公元前238年初冬,正当嬴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以为正是时机的嫪毐,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发动叛乱。岂料嬴政早有防备,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遭遇雍城开来的秦军剿灭。嫪毐最终被灭了九族。太后所生两子(实际上是嬴政的两个弟弟)也被赐死。太后被收回玺印,软禁在最远的雍宫域阳宫中。
聪明与智慧看似毫厘之差,有时却千里之巨。嬴政知道嫪毐祸乱宫廷没那么简单,于是追根溯源,弄清了全部真相,吕不韦自然浮出了水面。面对残酷的事实,嬴政给足了“仲父”面子:吕不韦被免死罢相,回河南洛阳享受十万户封邑。此时,吕不韦门下已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这些还不足为惧,真正让嬴政害怕的是,一年过后,各诸侯国使者还络绎不绝,到没有一官半职的吕不韦府上朝拜。
有了嫪毐的前车之鉴,嬴政于是下了“迁蜀”令,让吕不韦举家迁往更为偏远的蜀地。对政治颇有心得的吕不韦自然明白,嬴政要对自己下手了。他怕被诛九族,迫不得已,喝下毒酒了却性命。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吕不韦终年57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吕不韦留下了八字总结,叫作“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览》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能名垂青史的重要砝码。可以说,一部《吕氏春秋》,奠定了吕不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要以此告诉世人和后人,他不只是“商人”和“政客”。
吕不韦当政的战国末年,正是豪门养士、游侠鼎盛的时代。各国权势政要,礼贤下士,王族公子,侯门竞开,皆以禄利网罗人才。此间,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四大公子,名重天下。吕不韦入秦主持政权期间,除了继承富国强兵路线,积极对外扩张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建设和振兴上着力。因为当时秦国的“国际形象”,还停留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阶段。吕不韦以“四大公子”为重要参照,以优厚待遇遍寻天下英才,为的就是编撰《吕氏春秋》,重新在文化上树立自己和秦国的形象。
待群贤毕至后,吕不韦让他们各尽所能,然后博采众长,可文章荟萃于一起时,才发现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真可谓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这一点也难不倒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他又挑选几位高手筛选、归类、删定。历经数年之力,那部包揽“天地、万物、古今”、“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奇书《吕氏春秋》终于面世。
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商人天生有广告意识,《吕氏春秋》成书之后,吕不韦策划出一个绝妙的“一字千金”炒作计划,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于咸阳城门,称如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此举轰动咸阳城,人们蜂拥而至,最终却无一人能改动一字,这正是吕不韦所要的效果。轰动效应无疑是空前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因此远播天下。
今天看来,吕不韦不愧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风险投资家,正是在他的资产支持和运作下,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进行了权力重组,而通过以秦政权为抵押进行资本运作,吕不韦成了真正的“无冕之王”。更为关键的,正是资本与武力的结合,为秦最终一举击溃六国称霸天下,奠定了根本基础。
“半两”是秦代货币的名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使用的流通货币。据说,铜钱上的“半两”二字出自李斯的书法,而后来“天圆地方”的“孔方兄”格局,也是肇始于“秦半两”。“天圆地方”堪称一个极富天才的创意,预示了当时人们最为简单的世界观,意味着普天之下可以共享战争的成果。“天下千钧我半两”系清代诗人严我斯对秦代币制的历史评价,此言在理。“半两”虽小,却有着兼济天下、造福桑梓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吕不韦招纳天下学者编撰《吕氏春秋》时,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就在其间,也就是这个时候,李斯怀着施展抱负的愿望入秦。有意无意间,吕不韦为秦国引进了一位经天纬地之才。
钱穆先生曾说,春秋还并不是货币经济的时代,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代列国之间,或君臣之间互相馈赠,甚至纳罪、纳欢,都不是用金钱,而是用礼物,包括车、马、锦、钟、鼎、美女乃至乐师,而绝无用黄金相赠者,即使有,也是从战国开始。吕不韦的投资工具当然就是货币。因此我们须知道,除铁器的大规模使用之外,货币经济的普及,则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向国家政权投资,直接投资于国家间的战争,从而开辟资本与战争相结合的大路,就是从吕不韦开始的。或许政治经济学从那时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