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
自传是乐黛云的心灵独白。
春暖花开,正是生命绽放的季节。3月26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在北大博雅酒店举行。今年90岁的乐黛云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来自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乐黛云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突出的学术成就。
出生于1931年的乐黛云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她“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也学会了耕地、播种、收割,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
五十岁的她,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了重新开始。此后,她重新焕发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为她,北京大学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中国有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高校有了一个又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并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也成为整个人文研究中一条异常活跃的“鲶鱼”。
乐黛云说,“虽然我有机会长期留在国外,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北大。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在乐黛云看来,人生的关键是选择,“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在这本称为作者“唯一自传和心灵独白”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中,乐黛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她跟命运的较量,她对学问的追求,她对一个个自由灵魂的怀念,都用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她笔下的胡适、蔡元培、马寅初、陈寅恪、吴宓、沈从文、季羡林、王瑶等北大校长、老师们,都有独特的风采和人格魅力。
乐黛云桃李满天下。很多著名学者是她的学生。在这次新书发布会的学术人生分享会环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风趣地说:“据说,乐老师的学生包括了好几代人。如果这样划分的话,那么,我应该算是第一代老学生了。乐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开放和活跃,和我们读书时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是相当融合的。”
北大教授陈平原、洪子诚等也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各自的角度谈了他们所理解的乐黛云先生,对乐先生在比较文学、跨文化和文化思潮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金双介绍,乐黛云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重量级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第一版)的“比较文学”长词条就是乐黛云先生执笔撰写的,她的学术成就滋养了几代学人,她对九十年人生历程的回忆同样也能启迪和激励广大读者。乐黛云先生与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是“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此次出版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大百科“纵横百家”书系的一种,与汤一介先生的遗稿《我们三代人》都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珠联璧合,堪称学人传记的典范。”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