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李白 素材图据视觉中国
这是一篇注定会引起广泛争议的文章,对此笔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学术储备。其实,很早甚至从唐朝开始,就有人怀疑《蜀道难》这首诗不是写四川道路难,而是说其他事。但到底隐含着什么事,一直没有答案。如果仅从字面去理解这首诗,许多疑点永远无法排除,比如“杀人如麻”肯定与蜀道无关。
笔者从李白是李建成后裔的观点出发,结合史料对《蜀道难》进行重新解读,通过条分缕析发现,《蜀道难》反过来又印证了李白是李建成后裔的观点。笔者将李白的家事身世和《蜀道难》的隐意这两大“谜团”进行关联研究,为全面认识和揭开李白家事身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被誉为“诗仙”“仙人”。然而,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的身世却始终成谜。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绝口不谈,偶有提及也是闪烁其辞、只谈久远、不提近亲。学界对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主要观点可分为“李唐宗室说”和“非李唐宗室说”两大类。
(一)李唐宗室说
李唐宗室说是近几十年来的主流观点,主要指李广、李暠后人,又有多种说法。
一是李建成后裔说。李建成为唐高祖李渊长子、唐朝开国太子、唐太宗李世民大哥,公元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终年38岁,其五子一并遇害。公元628年,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追谥曰“隐”。公元642年,追赠为皇太子,史称“隐太子”。韩维禄(1988年)认为,李白对身世讳莫如深,一定是背后有不能说的秘密,一旦被知晓将带来杀身灭族之祸,在此期间最大的事件莫过于“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中被杀的是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两家人,当时李元吉为二十四岁,儿子全部被杀,不可能有孙子辈。那么留有后代的只可能是李建成。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中的“五世为庶”,提出了“李渊——李建成——李承宗——承宗之子——李客——李白”的谱序关系。李白为李建成的后代,《草堂集序》中的“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逃归”等就得到了合理解释。方凤岐(1990年)、徐本立(1990年)、朱秋德(1997年)等都支持此观点。方凤岐(1990年)指出,“玄武门事变”事发突然,李建成、李元吉的后裔逃脱的可能性很大,逃脱后必定被除籍,与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的“漏于属籍”吻合。公元742年,李白奉诏进宫,唐玄宗李隆基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由此可见李白受到李隆基的高度赏识,若非不得已不能说之原因,“入籍”对唐皇以及李白都是彼此贴金之事,没有理由不做。
徐本立(1990年)认为,范传正之所以写“国朝以来”而不是“天宝以来”,可断定李白先祖“暠九世孙”属于李虎至李渊这一支,因为唐初李暠其他支属的后人不存在入籍问题。但他认为李白是梁武昭王李暠的十二世孙而不是九世孙,是李虎的七世孙、李渊的五世孙。
二是“扬、豫、博党”后裔说。公元684年,扬州刺史李敬业、豫州刺史李贞和博州刺史李冲为反对武则天夺权当政,分别起兵造反,简称“扬、豫、博案”。神龙元年(705年),李唐子孙都恢复属籍,唯有三州不赦免。曹方林(2001年)认为,李白是唐开国元勋李勣的重孙,因李勣之孙李敬业反对武则天之祸获罪,成绝嗣之家。他还指出这为杜甫、元稹、《旧唐书》称李白为山东人提供了依据。王辉斌(2003年)、黄英(2004年)认为李白是李贞后人,并列出了李白的谱序关系:李暠(凉武昭王)——李歆(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李天赐——李虎(又名李龙迁)——李昞——李渊——李贞——李贞幼子——李客——李白。然而,李贞作为“扬、豫、博案”的主要参与者,其后代被流放于绣州、黔州,这与李白“先世尝流巂州”不合。另外,还与《草堂集序》中记载的“暠九世孙”也不合。
三是李轨后裔说。李轨,字处则,甘肃武威人,自称河西大凉王。唐武德元年(618年)冬,李轨正式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王文才(1979年)认为,李轨与李渊互称从兄从弟,因并争天下而结为仇人,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李轨被杀于长安。李白的前辈与李轨属于同房,或曾为大凉政权中的要员,李轨被打败后,李白的前辈势必远走边地,隐姓逃生。
四是拥立中宗宗室说。李从军(1986年)认为李白不是“扬、豫、博党”的后代,而应是永昌元年(689年)谋迎中宗之案被流徙的十二人之一。何树瀛(2007年)认为“中叶非罪”的“中叶”,是指武德元年(618年)至李阳冰《草堂集序》成稿之年(762年)中间的年份,即689年,正好与中宗之案时间吻合。
五是李豫后裔说。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之子,为唐朝第八位皇帝。林贞爱(1989年)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记载的“李氏武阳房出自兴圣皇帝李悬的第七子李豫,他的后代为武阳房”,认为李白是李氏武阳房始祖李豫的第八代孙。根据李暠李广的第十六代孙,李广是老子的第十六代孙,推测李白是李广的二十五代孙,是老子的四十一代孙。“武阳”是指四川彭山县东十里,南朝梁改置为犍为县。然而,这一观点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六是李陵后裔说。李陵为李广之孙、李当户之子,被匈奴俘虏投降,汉武帝将李陵一家灭门。张书城(1986年)发现“隋末”期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隋炀帝伙同宇文述捏造了所谓叛逆罪,诛杀了李浑、李敏、李善衡及李氏宗族三十二人事件,幸存者一律作为罪人被流放至西域地带。他认为李白的先辈必在其中,是李陵后裔李斌(李暠的族弟)的九世孙。范伟(1986年)也支持此观点。
七是李抗后裔说。西凉遭沮渠蒙逊灭后,李暠之孙李重耳和李抗南奔仕宋,衍为两支,李渊为李重耳五世孙,唐宗室以李重耳为宗祖。刘伯涵(1990年)认为李白的先世很可能是李抗后裔中不显贵的那一支,曾谪居巂州,时间长了逐渐演变为平民百姓。范震威(2002年)认为,李白的先人或许可能是李抗、李思穆的后代疏族,极可能是庶出,居于寒门,因此身世被湮没。
还有学者提出李伦后裔说(胥树人,1984年)等猜想,都被学者们所否定。
(二)非李唐宗室说
非李唐宗室说主要包括“西域胡人说”和“斗鸡徒说”两方面。
一是西域胡人说。陈寅恪(1935年)在《金明馆丛稿初编》一书中最早提出胡人说。李白生于西域,5岁随父迁居蜀汉后改姓为李。李白既自称为李暠九世孙,却未编入皇家宗族属籍,以及陇西李氏和入蜀后复姓李,全都是“文饰”之辞,“诡称”其先人隋末非罪,被窜于西域。此观点得到詹瑛(1984年)、松浦友久(1990年)和梁森(2017年)的支持。自郭沫若开始很多学者进行否定,胡人说与“逃归于蜀”“潜还广汉”明显相悖。而且李白汉文化功底深厚,一生诗歌文化造诣超群,与胡人相去甚远。
二是斗鸡徒说。王元明、王志伟(1999年)根据《叙旧赠江阳宰陆调》的“我昔斗鸡徒”,认为李白出身于寒俗的“斗鸡徒”之家,少年因“北门厄”事件家破人亡,此观点几乎被所有学者反对。
笔者认为李白是“李渊五世孙、李建成后裔”的观点是成立的,除韩维禄(1988年)、方凤岐(1990年)、徐本立(1990年)和朱秋德(1997年)列举的例证外,还可从以下三方面佐证。
《草堂集序》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研究李白身世和家事的可信资料,因为碑文内容出自李白口述。李阳冰连续三晚撰写成序,并念给李白听,李白听罢颔首认可。李白一生没有跟任何人讲述过身世,只有临终前才讲给李阳冰,并作《临终歌》后与世长辞。
《草堂集序》关于李白身世家事的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禅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应该是神功),逃归于蜀,……”文字含糊其辞,必定有不可告人的重大秘密。要么是李白在叙述时不敢讲全,要么是李阳冰不敢明晰地写出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当时还不具备公开李白身世的条件。综合李白的皇室情结、诗歌造诣、能文能武等特征,最好的解释就是他是遭遇“玄武门事变”的后人。李白为李建成的后代,《草堂集序》中的“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逃归”等也能得到合理解释,“中叶”更是暗指李建成。《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那么李建成是李暠的五世孙,正好处于“中间”。
从年龄推算,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时(公元626年)已有38岁,推测应有孙子。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生卒年没有记载,生母也没记录,这是最大的伏笔和疑点,显然是李世民故意所为。李世民16岁娶长孙皇后成婚,正常推理,李建成也应该在这个年龄结婚,据此推测李承宗出生时间在605年左右(李建成589年生)。据记载,620年李渊对已出生的孙子统一进行了册封,将李承宗(可能已经15岁)封为太原郡王。玄武门之变事发突然,李承宗被追杀身亡的年龄应在20岁左右,因此玄武门事变时李建成已有孙子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是李建成后裔,这是李白不敢参加各种功名考试的真实原因。其他李氏后代,特别是李渊的后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改名换姓,逃到遥远的新疆或者碎叶城。只有李建成的后人必须这样做,因为一旦暴露将全家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