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李白 素材图据视觉中国
李白是一代诗仙,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来理解他,他的智商和情商远远超过当时的同代人。如果他仅是普通人,怎会有那份浪漫和豪放?怎会有那豁达的心胸和放荡不羁的个性?怎会有机会跟着当时的杰出道家、纵横家赵蕤学习?怎会一生不敢讲述自己身世,即便是在唐玄宗身边当红时期也不敢入籍?这些问题放在皇族血统、先辈经历重大变故的背景下来理解就合情合理了。可以说,《蜀道难》是李白为记录自己家史和自己身世而精心设计、精巧安排、精美打造的一首叙事诗,只是因为隐藏太深,千年来一直没有被人识破。笔者的结论是,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公元700年7月13日生于四川绵阳江油,公元762年11月26日在安徽当涂县去世,李客到江油是因为李婉顺的关系,《蜀道难》是述说李白家事身世的叙事诗。
李白出生在哪里是谜团,学界众说纷纭,可谓吵吵闹闹、不可开交。
李白出生地,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持此观点是基于《草堂集序》中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和《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记载。李白还在《赠张相镐》诗中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因此可以看出,陇西成纪是李白祖籍,而不是出生地。
二是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代属安西都护府;三是从碎叶城入蜀的路上。持李白出生于碎叶城或碎叶城入蜀路上观点的学者是基于李白年龄推断的。《为宋中丞自荐表》一文中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诗写于公元757年,按57岁推算李白生于701年。而《草堂集序》中记载“神龙之始,逃归于蜀”。“神龙之始”表示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因此推断李白生于入蜀之前,也就是出生于碎叶城或从碎叶城来四川的路上。
四是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草堂集序》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可靠史料,因其内容出自李白口述而不是道听途说。《草堂集序》中记载“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说明李白是在逃到四川之后才出生的。然而,这与《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记载的“李白年五十有七”年龄不吻合。学者们给出了两种解释,林贞爱(1989年)认为李白帮人代笔立言来自己举荐自己说不通,《为宋中丞自荐表》中的很多词语与李白的情况不符,据此推测《为宋中丞自荐表》不是李白所作,而是想陷害李白之人所为,因此其中内容不能作为参考。李白应生于入蜀第二年即公元706年。王琦推测,《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的“神功”误写成“神龙”了,裴裴(1991年)补充论证了这一猜想,认为李阳冰将“神功”误写成“神龙”,而范传正撰写《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时参考了这一错误。
除此之外,还有多个证据显示李白出生于绵州昌隆。首先,与李白同时代的魏颢在他写的《李翰林集序》中有“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这里明确说明了包括李白在内的生于四川的四位汉代著名辞赋家和两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好友杜甫在《不见》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在诗中记载李白的读书处为“匡山”,而“匡山”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清楚记载李白是“广汉人”。江油在汉代属于“广汉郡”,因此称为广汉人。此诗写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距李白去世时间不长,仅28年,内容可信度高。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也明确李白是在“潜还广汉”后所生。姚合的《送杜立归蜀》中描述的“谁为李白后,为访锦官城”,锦官城为四川成都,故表明李白是四川人。张祜在《梦李白》一诗中用“峨眉”代指四川,表明李白的出生地是四川。项斯的《经李白墓》中写道“游魂应到蜀”,意味李白死后的游魂也应回到蜀地,说明四川是李白的故乡。
笔者赞同李白生于绵州昌隆的观点,《草堂集序》中“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应是可信的。李客是神功年697年到绵州昌隆,于700年(庚子年)生下李白。关于李客为什么不回陇西?或者不去长安、洛阳、兰州、成都等其他大城市,而是到绵州昌隆这样一个偏远的乡下,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为了避开当权者的视野,并伺机返回长安朝廷。有人认为,李客逃归绵州昌隆是投奔李虎(入蜀后改名李龙迁)的后代,李虎葬于江油西一里的牛心山。这一观点是基于李白祖父是李虎后裔、李贞幼子的观点提出的。分析可知,若李白是李轨后人,就与《草堂集序》中的“暠九世孙”不合;若是李暠九世孙,就一定不是李轨后代。即便李白是李虎后裔,他们之间至少相隔六代,投奔可能性不大。我们认为,李客入蜀与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有密切关系。从年纪上推测,李建成未留姓名的孙子与李婉顺应为同龄人。李婉顺生于623年,玄武门事变时才3岁,贞观十三年封为闻喜县主,嫁与开国功臣刘林甫之子刘应道为妻。刘应道婚后不久出任梓州玄武县令并任职多年,梓州玄武即现在的四川省中江县,与李白居住的绵州昌隆仅一山之隔,既不影响经常见面,也不会引起朝廷注意。
虽然李客来到绵州昌隆时李婉顺已经去世(公元662年)35年,刘应道也已进京为官,但他们的后代依然可能居住在这里,李婉顺的三个妹妹也可能居住在这里。李客长期生活在遥远的碎叶城,非常思念家乡和亲人,千里迢迢来到现在的青莲乡(宋以前叫清廉乡)投奔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投奔的亲人,符合中国人家族迁徙传统,况且70年间他们可能还有通信联系。如果没有刘应道的声誉和关照,李白不可能跟随杰出道家、纵横家赵蕤学习。所以,李白出生地在绵阳江油没有疑问。
《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著作之一,从题目、体裁到内容都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体现了李白伟大和高明之处。一是体裁蕴藏了皇家身世信息。《蜀道难》属于汉乐府旧题,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与官民关联密切,可以写成叙事诗。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乐府名句。“乐府”原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主要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从汉武帝到汉成帝时期快速发展,汉成帝末年已成为编制达八百余人的庞大音乐机构。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这一体裁发源于宫廷,内容取材于民间,隐藏了李白皇家身世的信息。二是蜀道位置隐喻公开身世难。剑门关、秦岭等蜀道位于李白长期居住的绵州昌隆和当时朝廷都城长安之间,从绵州昌隆到长安必经蜀道。一方面假借写“蜀道”来隐藏他的家事和身世合乎情理,不容易暴露。另一方面暗含了从蜀地回到朝廷、公开身世的难度大。三是多位诗人写过蜀道,具有掩护作用。李白撰写《蜀道难》之前,刘孝威、梁简文帝萧纲、阴铿、张文琮等多位诗人都已写过题为《蜀道难》的诗歌,用《蜀道难》记录身世不容易引起怀疑,实际上李白从来就没有亲身走过青泥岭蜀道。
《蜀道难》公之于众,唐五代人多有记述。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在《蜀道难》之前,李白已凭大量诗作得大名于天下,为何单独《蜀道难》即令贺知章失色惊呼“谪仙人”?换言之,李白在当时已有诸多不朽名篇的情况下,为何独示《蜀道难》?贺知章为何独赏此诗?可以推测,必是贺知章读出了一般人读不出的味道和隐喻。呼其为“谪仙”,无异于明指李白贵为“天枝”一姓。此诗难解与玄妙处都在只可“意会”,即使读出身世真味,但欲以诗定罪,则也属“文字狱”般附会。甚至可以推论,正是唐玄宗及周边人也读出了李白《蜀道难》的题中之意,但迫于无具体证据,只能以“泄密”之过赐金放还、贬谪放逐了。
除《蜀道难》外,李白还写了三首《行路难》。正因为如此,使得读者更难破译《蜀道难》的真实意图,以为二者类同。表面看,《蜀道难》与《行路难》相似,都是指道路,其实完全不同,这就是李白的聪慧和高明之处。前人多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解读为蜀地道路难行,而结合《行路难》“青天”来看,两者有诸多相通之处,其实暗含深奥密码。两诗都将“道路”与“青天”紧密结合表述,《行路难》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到“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再到“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直至最后结尾“行路难,归去来”,无疑是叙写道路难,实际上是暗指社会道途艰难和功名难求。换言之,《行路难》指道路和社会,没有隐喻家事与身世之意,而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慨叹,是指自己身世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