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步跨千年到迈步奔小康
吉好也求(右二)一家在新居门前合影。
到2020年底,全州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7.44万套,35.32万群众搬入新居。 1952年,凉山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在昭觉县成立。凉山开启新纪元,开始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进程。 2020年,凉山州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自此,凉山迎来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迈步奔向小康。 数据显示,2013年,凉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88.1万人。到了2020年底,凉山已经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凉山用数年时间,书写了脱贫攻坚的历史答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丁伟杜江茜杨涛肖洋
海拔2800米的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春天要来得晚一些。3月,路边的树木大多还未苏醒,但家家户户已经忙碌起来,开始春耕。在火普村12公里外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这里海拔更低,田野里各色花儿已经开了不少。管理蜂箱,是村民吉好也求每天要做的工作,30多箱蜜蜂,嗡嗡嗡地围着他打转。
火普村与三河村,都具备大凉山腹地典型彝族村寨的特点:偏僻、贫困、落后。包括火普村与三河村在内的凉山2072个贫困村的脱贫经历,可以描绘
出整个凉山的脱贫轨迹。
从2013年算起,当年,凉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1万,被称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面对“凉山脱贫”这个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川举全省之力综合帮扶凉山,人财物,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中央有关部委,广东、浙江两省,也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给予了有力帮助。同时,凉山也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
易地搬迁、产业帮扶、教育发展、医疗保障、移风易俗……凉山找到了一条彝区脱贫攻坚之路,近10万名奋战脱贫一线的干部,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指数。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2014年至2020年底,凉山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47岁的某色阿场普通话不太好,经常说着说着就不好意思,搓着手,笑眯眯地不再说话。
某色阿场,是昭觉县“悬崖村”的村民。2020年5月搬进县城安置点南坪村的新家,10个月后,他逐渐适应了当一名“城里人”。3个孩子都在附近上学,早上送完孩子,他习惯背着手,围着安置点小区溜达一圈。
回到小区,打开房门,100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进门左边是厨房,外面有生活阳台,右侧是卫生间,客厅两侧分别有3间卧室,户型方正,采光通风都很好。
某色阿场所在的小区,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4个集中安置点之一。2020年4月底,包括“悬崖村”在内,昭觉县92个行政村、3914户、1.8万多人,通过抽签的方式分到了新房。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安全住房是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凉山腹地,像“悬崖村”这样的村子有很多,山高坡陡,道路难行。易地搬迁,搬到更好的地方,是脱贫的治本途径。
2016年以来,凉山已累计完成7.44万户彝家新寨、藏家新居建设,改造农村危房5.2万户,12.42万户62.2万人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有7.44万户35.32万人,从高寒山区、高二半山区,搬到了县城或者平缓地带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马鞍山乡茶叶村小学,曾是凉山州西昌市最偏远的小学之一,从2000年起,马建华一直在这里任教。在他的记忆中,那些年,让孩子上学的家长并不多,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在家里放牛养羊。当时,老师们经常要挨家挨户去“请”家长让孩子去上课。
时过境迁,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这些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如今,在凉山,即使在最偏远的村子,谈到子女们的教育问题,家长们一点都不会含糊。到2020年,凉山州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已近100%。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凉山脱贫攻坚必须补上这块短板。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凉山累计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资金90.74亿元,建成乡镇标准中心校667个,免除8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34万名家庭困难寄宿学生和家庭困难非寄宿制学生享受生活补助,为10.6万名高海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取暖补助。同时,2.2万名贫困家庭失辍学子女全部复学,全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保障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