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凉山脱贫路径
2019年2月11日,三河村村民喜搬新家。 徐湘东摄
去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至拖觉镇“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正式开通,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实现“车路双通”。
凉山州通过实施三轮“交通大会战”,告别了溜索时代。目前,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27000余公里。
“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 大大小小的高山、河流,勾勒出了凉山复杂崎岖的地形。正是这样的地形,让凉山被“困”在其中,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 脱贫攻坚以来,凉山已然发生历史性变革,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全面消除,整个凉山的面貌焕然一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杜江茜杨涛肖洋熊英英
凉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只有身处凉山之中,才能有切身感受。
推广宣传“悬崖村”旅游,是“悬崖飞人”某色拉博的日常工作之一。他会带着外地游客爬上钢梯,走过“悬崖村”两个社,穿过森林,几个小时后,就能抵达山顶上的一处宽阔平台。那里,是真
正的悬崖之巅。
在凉山,具体有多少个类似的“悬崖村”,并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近5年的凉山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永贵介绍说,大凉山一直有“两副模样”:一面,是安宁河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另一面,则是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道路险阻,土地贫瘠。因为海拔高,冰冻期长,这些地方只能出产土豆、玉米、荞麦,而且广种薄收。
从金沙江干热河谷,再到大凉山腹地,山的那边,还是山,被“困”在茫茫大山中,是凉山脱贫难上加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曾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也是隐藏在大山中的另外一个“悬崖村”。
在彝语中,阿布洛哈意为“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村子被群山环抱。
今年2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考上大学后走出了大山。后来,他又回到了村里。在吉列子日的记忆里,阿布洛哈有点像个孤岛。村子与昭觉“悬崖村”一样,都位于半山腰的一个缓坡平台上,上面是悬崖,下面也是悬崖。要进出村子,需要攀爬村后的一条小路,沿着陡峭的岩壁而上,走到乌依乡,至少要3个小时。若是要运输大件物品,只有依靠骡马。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2019年6月,阿布洛哈通村公路工程动工了。这是村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这条在悬崖上穿行的“云端公路”,全长虽然只有3.8公里,但施工难度极大。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作业面窄。为加快进度,施工期间还协调了一架米-26直升机,将8台大型施工机械“空运”进村里。最终,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通村柏油路。
2020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至拖觉镇“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正式开通,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实现“车路双通”。曾经的天堑,如今变成了通途,被“困”在山里的村庄,也实现了与外界的连接。这种变化,发生在凉山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寨。
大凉山腹地,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2500米,气候条件决定了出产欠丰。除了传统的土豆、玉米、苦荞,还能种植什么样的经济作物?
凉山州金阳县新寨子村,是一个典型的高二半山区彝族村子,全村172户76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04户530人。但在2019年底,这个村已经脱贫。新寨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木史清,谈到了村子的脱贫“秘诀”:在西南石油大学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新寨子村尝试着发展“春薯秋菜”模式,即春天种土豆,夏秋种蔬菜。经过前期试点,这一模式获得了成功。村民们惊呼:咱们的土里,也能种出好东西!
如今,新寨子村林下套种“春薯秋菜”已经达到507亩,仅露天蔬菜,就为全村带来经济收入20万元,每户预计增收1200元左右。这是以往传统种植从未能达到的收益。
山里的人,并没有被山“困”住,而是从山里找到了脱困之法。据统计,在全州脱贫户中,有51%的居民是通过产业实现了脱贫。
目前,凉山还规划建设了118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为接下来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未来,更加令人期待。